〈觀察〉IFRS 17接軌前存三大困境 外資棄守壽險三雄現端倪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22-07-25 10:30
壽險業近期最被關注議題就是淨值大減,儘管壽險公司、壽險公會、金管會紛紛跳出來喊話「接軌 IFRS 17 後,市場利率對淨值的影響就會大幅降低。」但因為壽險公司仍在建置系統轉型階段,金管會仍規劃 2026 年才接軌 IFRS 17,未來過渡期這幾年,可預見的是,壽險業每年增資壓力龐大、高利保單愈來愈少、現金股利受限等三大困境恐成常態,從外資近期棄守壽險三雄可見端倪。
壽險業目前會計制度只接軌了資產面的 IFRS 9,扭曲了保險公司的價值,從壽險公司、壽險公會、金管會近日聲明可以看到,只有接軌 IFRS 17 後,才是資產負債都同步 Mark to Market(以公允價值評價),可以讓體質好的壽險公司更容易被看見,且財報波動度不會那麼大,因此壽險業都強調這是「短空長多」。
此說法似乎是否讓 IFRS 17 從過去被視為的「大魔王」,一夕之間成了「救世主」,甚至有立委質疑,既然接軌 IFRS 17 後,淨值就有救,為何台灣還要等到 2026 年才與國際接軌?除了要先觀察國外實施狀況並配合國情適度調整因應,另一大因素是,IFRS 17 是極複雜的公報,對資料、流程及系統的轉型要求度很高,因此各壽險公司都需要時間建置系統轉型。
壽險業者表示,一旦台灣和國際會計準則 IFRS 17 接軌,台灣壽險公司的財務黑洞就會攤在陽光下,金管會為解決問題,一方面要求壽險公司停賣虧損保單,同時間也在接軌前,要求業者辦理現金增資以強化財務體質,這些調整都需要時間。
在 IFRS 17 接軌前還有三、四年過渡期,各壽險公司首當其衝就是增資問題,觀察壽險業為了備戰 IFRS 17,近五年開始,即使壽險業獲利亮眼的前幾年,也都年年增資,2017 年增資 935 億元;2018 年共增資 1662 億元最多,當年增資家數高達 12 家也是最多;而 2019、2020、2021 等三年分別增資 707、627、351 億元,近五年來,壽險業已增資金額達 4282 億元。
今年壽險業再掀起增資潮,才上半年,就已經有五家壽險業申請增資共逾 200 億元,其中以新壽 92 億元最多,預期接軌 IFRS 17 之前的過渡期,壽險業為了持續調整體質,連年都將需要面臨龐大的增資壓力。
為了接軌 IFRS17,壽險公司不能再只是拚利率、賣利變保單,台灣壽險業過去因為市場競爭,用太多高利率保單吸金的「虛胖體質」經營方式,也將因此引導回歸理性經營與保障本質,也就是說,高利保單將逐步減少,而會轉向年金險、長照險、健康險等價值型保單。
另一方面,對業務員來說,這也是一項挑戰,因為過去業務員因考量傭金較高,習慣販售儲蓄險商品,但保障型產品佣金相對不高,所以 IFRS 17 也會慢慢導正業務員銷售的方式,讓壽險業的本業體質更為健康。
「體質變健康」是壽險業者與金管會等所說的「長多」,在接軌前,新會計標準會讓壽險公司大幅增資,資本額大幅增加的後遺症則是每股純益面臨稀釋,法人表示,台灣壽險型金控今年以來開始出現類似韓國狀況,也就是外資明顯減持持股,主要是外資認為壽險公司未來幾年,不但要拿錢出來增資度過難關,恐怕還會面臨回饋股東的現金股利受限,因此先行抽腿。
尤其本季以來,升息效應衝擊資本市場,外資順勢而為,賣超富邦金的金額居金融股之冠,據 cMoney 統計 (2022/4/28-2022/7/22),單季遭賣超高達 203 億元;國泰金被賣 98.8 億元、新光金也被出脫 70.8 億元。
去年之前的多頭年,壽險公司獲利亮眼,還體現不出壽險業的困境,但今年由於升息加上黑天鵝不斷,資本市場動盪,淨值大蒸發才讓一切問題現形,法人表示,現在開始就是比誰的氣長,對壽險業來說,接軌 IFRS 17 之前,堪稱「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能夠度過過渡期難關的壽險公司,就是長線投資價值的好公司,因此,與其說 IFRS 17 是大魔王或救世主,不如說是「照妖鏡」,未來接軌後,對投資人選股看基本面也會更有利。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