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線上開戶將成行 或促期貨公司服務“網絡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4月7日,中期協發布通知,《期貨公司互聯網開戶規則》(下稱《規則》)和《期貨公司互聯網開戶操作指南》已審議通過。這意味著,期貨行業將迎來“互聯網+”時代下,行業創新和轉型的新契機。

對此,多家期貨公司負責人在接受和訊期貨專訪時均表示,網上開戶能夠大大降低經營成本。同時,由於開戶的更加便利,將會進一步壓縮手續費水平,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速期貨公司向創新業務轉型的進程。


以開戶為契機 期貨公司服務整體“網絡化”

“期貨公司的開戶操作業務流程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海證期貨副總經理孟俊認為,開戶網絡化以后,期貨公司的客戶服務、營銷可能都將會往互聯網的方向發展,“由線下轉為線上”。

東證期貨總經理盧大印也認為,線上開戶的實施為期貨公司解決了網點延伸的問題,“以后我們可能不需要開那么多的網點”,在個人投資者服務方面很好的降低了經營成本。

同時,盧大印還指出,互聯網開戶對期貨公司另外一個好處體現在合規和風險控制方面。“網上開戶,包括鑒證在內的很多工作都由總部來完成”,可以有效的免去過去在營業部開戶可能會遇到的例如投資者教育不足、或是認證不足等風險,對於期貨公司管理規範化有很大幫助。

而浙商期貨副總經理魏丁則從客戶服務的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互聯網開戶其實是一個契機,在此基礎之上,期貨公司更應該重視的是通過互聯網,實現整個服務體系的“在線化”,為客戶提供服務方面的互聯網體驗。“互聯網能夠打破空間的障礙,溝通和交流不再會受到距離的限制”,通過網絡、在線即時溝通工具的運用,期貨公司的服務、特別是投資咨詢業務,可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營業部轉型應對變革

開戶業務轉為線上,是否會對現有的期貨公司營業部產生直接的影響?受訪的高管都表示,營業部的轉型早已在推進之中。

盧大印表示,目前東證期貨的營業部已將開戶、基金銷售等工作通過網絡、app等線上渠道進行,要求“不能有現場開戶、不能有現場客戶、不能再現場銷售基金產品”。“我們已經推出了一套線上的‘預開戶’系統”,客戶通過在線上輸入資料,再由業務員上門完成開戶工作。

孟俊則表示,隨著去年年底以來,監管部門對營業部在固定崗位、營業面積等方面的硬性要求逐漸放開,包括海證期貨在內的很多公司都走上了“輕型營業部”的發展方向。隨著網上開戶所帶來地域障礙的打破,孟俊同意競爭將會更加激烈的觀點,“網絡營銷能力強的營業部,無疑將會在這一背景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於期貨公司營業部提出的新要求。

魏丁也認為,期貨公司營業部的功能將會更加多元,除了開戶之外,還會成為一個集協調、聯絡、服務於一體,乃至一些基礎的研究工作。“很多過去由研究部門負責的工作,或許都要向前推進到營業部去。”這也對期貨公司營業部的工作人員的自身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限於一個開戶崗位,而要轉型為全能型人才。

資管業務與產業客戶仍為發展重點

隨著過去幾年來,期貨公司手續費收入占比的不斷縮水,傳統經紀業務的利潤空間正在不斷的被擠壓。而一旦互聯網開戶正式執行,這方面的收入將會進一步降低,對於各大期貨公司來說,尋求其它的收入來源,愈發成為重中之重。

對此,孟俊表示資管業務是現階段各營業部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去年年底“一對多”的放開,在期貨這個“輸多贏少”的市場上,只有推進資管業務,才能更好的留住客戶。

當然,繼續維護好產業客戶也是期貨公司的立身之本。在中期協本次發布的《規則》中明確規定,網上開戶僅限自然人客戶,而產業客戶由於需要很多前期的溝通、準備工作,影響不是太大。

對此盧大印也指出,“(網上開戶)是好東西,但影響不會像證券網上開戶那么大”。由於期貨與證券行業的客戶群體,本身存在較大的差異,“機構客戶在整個期貨公司保證金中的占比比較大”,實際上網上開戶給期貨行業帶來的影響,並不會像股票網上開戶那樣帶來巨大影響。所以,在后續的發展思路方面,盧大印認為,“重點依然應該是服務好機構和產業鏈客戶,解決一些風險管理和套保的問題”。

萬事俱備 只待正式推出

據悉,網上開戶平臺或將於5月測試,最快於6月正式推出,那各家期貨公司的準備情況如何?接受和訊期貨采訪的各家期貨公司高管均表示:“萬事俱備,只等推出”。

盧大印表示,目前東證期貨所采用的“預開戶”系統與鑒證系統進行對接,就能實現網上開戶。

魏丁介紹,浙商期貨在本次《規則》發布之前,實際上已在進行自己的在線開戶系統開發,雖然《規則》中規定由保證金監控中心提供統一的期貨互聯網開戶云平臺,使得他們此前的工作或有重復,但相應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只待正式推出。

孟俊也表示,海證期貨前期在開戶的業務流程梳理和技術準備方面都已做了積極準備,只待平臺能夠及時上線,將第一時間投入應用。

【和訊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