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為了亞投行 金融時報:中國崛起讓西方亂了陣腳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3-31 10:35


大西洋兩岸圍繞中國倡議的新亞洲投資銀行發生了爭執,這事具有警示意義。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這個最新矛盾,預示今后不太平。在“后后冷戰”時代,世界面臨的最嚴峻問題是,在大國競爭(特別是美中角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和金融體系能否維持下去?從當前趨勢來看,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英國單方面宣佈,將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這暴露出一點:對於中國力求提高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分歧。英國此舉激起了白宮方面異常激烈的反應,后者指責其盟友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對中國卑躬屈膝——這種事英國政府以前就干過。

假如雙方失和前,西方國家已經從戰略角度,就加入北京發起的國際金融機構有何利弊展開過熱烈辯論,那也就罷了。中國希望提高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這是毫無疑問的。那麼成立亞投行這類倡議是對現有國際金融規則的顛覆還是補充?西方能夠否決此類倡議嗎?加入是否比抵制更明智?在應對崛起為大國的中國問題上,老牌強國怎麼在交往和防範之間把握好平衡?

但是西方國家根本沒有進行此類辯論。英國宣佈加入亞投行是一種經濟機會主義的做法,而非出於地緣戰略考量;華盛頓方面的憤怒反應,既反映出一種經過仔細考慮的判斷,也反映出官僚作風引起的混亂。地緣經濟決定地緣政治,但大西洋兩岸在決策層中都鮮少認識到這點。政策制定仍然各自為戰。

英國做出加入亞投行的決定,是由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推動的。奧斯本以一個重商主義者的視角來看待中英關係。美國或許是英國最重要的盟友,但眼下英國經濟很困難,而在奧斯本看來,中國是世界經濟中的生力軍。英國政府的目標是成為受到優待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確保倫敦成為中國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首選之地。

奧斯本在英國政壇上很有影響力,因此關於加入亞投行的更廣泛地緣戰略影響,未曾在英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加以討論。檔案被下發到相關部門,據英國外交部對政府沒有與盟友磋商頗有微詞。中國以擅長分而治之著稱。奧斯本不同意這點。迅速拍板決定,奧斯本就能在財長會議上,親自把好消息告訴中國財長。

英國採取了機會主義做法,而美國處理得很不妥當。美國財政部和白宮經濟團隊知道,歐洲人對亞投行的看法不同(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都緊隨英國之后,宣佈加入亞投行),但此事沒經過美國國家安全團隊的討論。七國集團(G7)內部的討論停留在技術層面,沒有涉及戰略層面。預設的看法是,中國可能會利用亞投行,削弱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

華盛頓無論如何是不過去的。讓新崛起國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機構中獲得更大權力的改革遭到美國國會的拖延。別指望中國會什麼都不做。

樂觀者會說,歐洲在亞投行中的影響力,將會確保該行不會成為北京的政治工具,盡管過去的經驗表明,英國將會唯命是從。然而,這場爭執過后,可能還會發生更多的爭執。說白了,美國的利益系於1945年以后的安排,而中國希望自己來建立新的機構和安排,以推動其國際議程。[NT:PAGE=$]

此類分化已經體現在貿易領域——在這個領域,多邊主義讓位於彼此競爭的雙邊主義和諸邊主義。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發表了一系列精彩文章,闡述自由開放的貿易體系的完整性面臨切實風險。

由美國支持的新安排,比如擬議的《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係協定》(TTIP),或者中國計劃設立的金磚國家銀行及其“絲綢之路”計劃,或許可以視為更廣泛國際合作的基石。但事實上,它們更像地緣政治領域的權力游戲。

短期內,其結果很可能表現為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治理,戰后的多邊安排,與多更具排他性、反映美中大國角力的機構勉強共存。中長期內,各方都將是輸家,因為更為狹隘的國家利益定義和相互衝突的規範和準則,必將損害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

無論形勢如何演變,美國及其盟友必須從現在開始將經濟和政治結合起來考慮,支持基於國際規則的秩序,同時允許中國和其他國家在國際治理中擁有適當的影響力。這場圍繞亞投行的爭議對英國和美國都沒好處,想來對全球體系也是如此。

(來源:FT中文網 譯者/鄒策)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