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分析〉一文看懂: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如何重組?

鉅亨網編輯江泰傑 2020-05-31 11:30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 (COVID-19) 爆發為全球經濟帶來一計重拳,而疫情影響導致供應鏈一度出現斷鏈危機,加上美中科技戰增溫,考驗著跨國企業對產業鏈的管控能力。

現今跨國企業對於全球供應鏈佈局的考量因素已不只局限於成本與市場因素,還要加入政治及各國政府危機處理能力。


從這波新冠肺炎防疫表現來看,台灣、中國、越南、泰國均展現出較佳的應變能力,中國雖然是疫情爆發的起點,但中國也在急短時間內採取封城、封省、封國等政策,阻止疫情進一步蔓延。

至於台灣、越南、泰國方面,台灣則是連續 44 天境內零確診,有效在第一時間將病毒傳入的可能性控制在對外入境窗口;至於越南則連續 11 天新增確診病例保持在個位數、泰國則是連續 22 天新增確診病例保持在個位數。

防疫有成效的國家已開始受到跨國企業關注,有意將生產鏈分散至政府行政效能強的國家,避免過度集中的風險。

雖然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全球產業鏈的地位來看則是相對弱勢,是有機會被取代的。

中國是全球終端產品的重要供應者,但中國在產業鏈中的技術水準偏低,導致利潤不高,對美、德、日、韓等經濟體的技術依賴度較高。 

自從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紡織業、部份的電子零組件製造和組裝等低附加值產業開始逐漸向印度、越南等國家轉移。

而 2018 年美中貿易戰使得這現象有加速的情況,特別是電子業的外移從終端成品組裝已朝向上游電子零件組裝前進,印度及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東協國家均提出更優惠的政策引進外資,分搶中國世界工廠這塊大餅。

同時川普提出的「美國製造」政策也有使得少部份製造業重回美國發展。下圖顯示自金融海嘯過後美國製造業開始回溫,就業人數逼近金融海嘯前水準,且就業比率在金融海嘯後也保持穩定比率。 

不過中國在面臨製造產業外移的壓力下,正積極朝向更上游、高附加價值的電子產業發展企圖轉型,2018 年中國電子製造業轉型升級指數明顯上升。 

此外,中國的龐大市場仍吸引外資不斷湧進,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占全球比重仍在上升,成長幅度也高於越南、菲律賓和印度等國。 

而為吸引外資中國持續開放市場,外商負面清單年年減少,且資本市場限制也正一一解除,配合上游半導體產業政策扶持,中國也極力走入講究「質」的經濟成長。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