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惠港」房產政策引中、港兩面質疑
鉅亨網編譯林薏禎 2019-11-08 19:48
週三 (6 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會議後記者會宣布,通過 16 項惠港新措施,內容包含房地產購置、教育與行動服務等領域,盼以此作為吸引港人赴中購房、居住之誘因,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過此項措施公布後,卻在中國、香港兩地出現質疑聲浪。
林鄭月娥週三 (6 日) 宣布,中國已同意 16 項惠港措施,這些措施將根據大灣區一體化計畫,為港澳居民帶來獲益。16 項措施中有 7 項惠及港澳居民,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港人在大灣區購買房產的優惠條件,使港人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目前,深圳為大灣區中房價最高城市,除非獲得居留證明,否則非中國本地居民在購買房產前,必須預先繳納五年的稅,惠港措施出台後,香港居民可以因此購買多達兩套免稅公寓。
針對此,網路上出現中國居民的憤怒聲浪,部分中國居民於社交媒體抱怨如今房價已過高,這項政策如同將當地居民視爲次級群體。
深圳房地產分析師表示,當地居民為這座城市付出貢獻,繳納大量稅款並承擔更嚴格的財產限制,對新措施的公平性提出質疑。
除了中國外,香港輿論對於政府所稱的「惠港」措施反應也相當冷淡。
《香港經濟日報》援引交銀國內外房產分析師謝騏聰指出,一直以來,香港居民都可以到內地購置物產,不過,在購買力有限的情況下,即使放寬大灣區置產條件,也不代表會引發大量置產趨勢。
中國銀河聯昌證券中港房地產研究主管鄭懷武對此表示認同,他稱港人要到大灣區置產,除房價外還有更多考慮因素,像是教育和醫療等問題。
香港示威情緒持續高升不降,除了港人對政治制度感到沮喪外,高昂的房價也被視為不滿的根源。上個月,為因應香港住房短缺問題,香港政府提出幾項短、中期應變措施,包含增加購房補貼、提供公宅住屋等,幫助首次購房者打入高負擔的房地產市場。
(本篇文章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