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之路裹足不前 三年努力僅換得0.3%增長
鉅亨網編譯陳秀宜 2019-09-17 11:50
中國力推人民幣成國際貨幣,但根據國際結算銀行 (BIS) 最新公布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只取得微不足道的進展。
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會公布一次外匯調查。根據最新報告顯示,人民幣在世界交易的日均成交量為 2840 億美元,高於三年前的 2020 億美元,但在世界交易排名榜上,人民幣仍僅維持在第八大。
調查也顯示,人民幣佔世界所有貨幣的交易比重,僅從 2016 年的 4%,微幅增加至 4.3%。顯示人民幣想演變成國際貨幣的進展,非常緩慢。
相比之下,美元仍是世界最主要貨幣,在所有貨幣的交易比重,美元佔比高達 88%,與三年前相比幾無變化。第二大為歐元,佔比 32%,第三為 17% 的日圓。
在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排名,中國則由 13 名晉升至第 8 名,因 2019 年外匯交易量大幅增加至 1360 億美元,較 2016 年成長了 87%。不過,世界前五大金融中心仍依次為英國、美國、香港、新加坡、日本,總和佔外匯市場交易高達 79%。
中國為開放金融市場、吸引外國投資人,並進一步使人民幣國際化,上週取消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QFII) 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RQFII) 的投資上限。
然而分析師指出,由於 QFII 的 3000 億美元配額都只有使用約三分之一,本來就沒有用滿過,因此這樣的開放措施,象徵意義恐大於實質意義。
Mizuho Bank 首席外匯分析師 Ken Cheung Kin-tai 表示,近來市場對於使用人民幣最大的擔憂在於,中國本身的經濟持續放緩、生產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的貶值趨勢。而中國的中產階級對於人民幣的貶值與物價的上漲亦相當擔心。
施羅德首席經濟學家 Keith Wade 表示,儘管中美貿易戰火出現緩和,但消費者支出保守,企業對於投資意願仍相對低落,中國甚至整個亞洲的供應鏈都將受到牽連,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難就此扭轉。
- AI投資趨勢專家觀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