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資訊月刊〉澳洲茶樹萃出太巴塱傳承希望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06-29 14:00
「你不覺得茶樹長得很像聖誕樹嗎?」那麼好.ㄚ讓(Namoh Arang)牧師執起一把還沾著雨水的茶樹枝葉,放進鍋爐中,聽著機器轟隆隆的運轉聲,臉上閃爍著奇異的光彩。他期待,萃取出來的太巴塱 Pisalamaan 茶樹精油,能成為串起部落產業、經濟與文化的關鍵,翻轉地方經濟,讓族人安心回家。
微微細雨,離開市區,循著鄉間小路左彎右拐,一間以阿美族傳統工法模仿傳統祖屋建蓋的竹製建築物矗立田間,一旁水塘中的鵝鴨魚,在水中嬉游,恍若來到一方世外桃源。在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的基地外,種植著一整片翠綠、枝葉細如披針的澳洲茶樹,人還未走近,茶樹特有的清香便隨著微風縈繞在鼻間。
結合教會社區 以產業改善原民問題
在馬太鞍溪與花蓮溪沖積而成的肥沃黑土上,坐落著全台最大的阿美族部落「太巴塱」,多雨濕潤的天氣除了讓部落擁有沃饒的土地外,也蘊育著豐富的濕地生態,過往因此地生有許多白螃蟹(Tafalong),在阿美族族語中音似「太巴塱」,因而得名。
早期,太巴塱部落以獨有的紅糯米聞名,但很多人都不曉得,從去年開始,在那麼好.ㄚ讓牧師想為部落創造經濟產業的努力下,部落中多了 200 株枝葉茂盛的澳洲茶樹,行經路過,空氣中都會傳來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讓人不自覺地駐足。
出身於太巴塱部落的ㄚ讓,自玉山神學院畢業後,陸續輪調至花蓮壽山、屋拉力等部落中的長老教會擔任神職,除了傳教工作外,他也致力於部落的社區營造工作,「一般人會覺得教會跟社區是分開的,但我認為佈道是心靈的工作,與社區問題密不可分。」不同於常人對於一般牧師的刻板印象,穿著一身正式牧師服在教會講道,臉上掛著爽朗笑容、頭髮已有些灰白的ㄚ讓,每到不同的部落服務,都會捲起袖子、穿上工作褲,真正地「走進」部落中,了解當地產業結構與社區問題,希望以社區營造的方式解決部落困境。
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原住民族產業結構產生劇變,迫使少壯年紀的族人遷往都市找尋工作機會,導致部落社會結構轉變,留在部落的多為老年與幼年人口,衍生隔代教養、老年照護等問題,在文化傳承上也面臨了危機。
「現今部落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部落中沒有能讓年輕人留下來工作的經濟產業,」深刻了解部落處境的ㄚ讓感嘆,過去他在其他教會服務時,就積極了解當地經濟產業狀況,試圖為族人創造留在部落工作的產業與環境。在花蓮壽山、屋拉力等部落服務期間,就成功在當地打造了壽豐木雕與鶴岡文旦的產業特色,累積豐富的產業經驗。
回原生部落 復育天神禮物紅糯米
「你把別的部落弄得這麼好,都沒有在自己的部落努力!」太巴塱部落頭目叨念的一句話,讓ㄚ讓明白:「是時候回到原生部落服務了。」2011 年起,他開始思考該如何改善部落產業,此時,族人從小曾吃過的紅糯米,便成為他復興部落產業的首選。
相傳紅糯米是天神賜與阿美族祖先的禮物,全台只有太巴塱部落才有,過往族人僅會在婚喪喜慶或招待重要貴客時烹煮食用,因此有「阿嬤的口袋種子」之稱,產量並不多;且紅糯米植株不高、易被風吹倒,照顧相當不易,因此逐漸消失於部落之中。在ㄚ讓的一番努力下,成功號召族人復育,讓世人重新認識口感 Q 軟,並有特殊香氣的紅糯米。
紅糯米成功打響了太巴塱部落的名號,部落也因此成立產銷班,積極復育生產。但紅糯米一年僅一穫,產量過少,不易加工的特性,更難以擴大成為支撐部落的經濟產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ㄚ讓自 2016 年擔任長老教會阿美族中會總幹事之後,除了持續推廣底下所屬的 63 間教會,以友善耕種方式生產金針、文旦、紅藜等特色作物,成為部落重要經濟產業之外,他也不斷地思考太巴塱部落還有哪些作物適合產業化。
「當時正好遇上工研院在花蓮設立東部產業服務中心 Omega Zone,推動以工輔農的科技,我就帶著阿美族中會底下的產業發展部成員,前去尋求協助,工研院將工業技術導入地方農業累積的豐富經驗,一定可以幫得上我們。」ㄚ讓說。
ㄚ讓還記得在 Omega Zone 看見澳洲茶樹,當他輕輕搓揉針葉,鼻間嗅聞到清香的那一刻,便知道:「就是這個了。」
當澳洲原住民的茶樹遇上台灣原住民
澳洲茶樹,這個乍聽之下具有異國風情的樹種,可能會讓許多當地居民感到陌生,「其實它跟我們台灣原住民族還有些淵源呢!」ㄚ讓笑著說。
不同於可作為飲用的茶樹,外形與聖誕樹有幾分相似的澳洲茶樹,在 18 世紀英國人登陸澳洲時被發現,當地原住民習慣將這種散發出香味的植物葉片搗碎後敷在傷口上,用於消毒殺菌,治療擦傷、割傷、蚊蟲咬傷及其他感染病狀的效果奇佳,且香味具有穩定心神的作用,英國人更發現此植物的枝葉具有茂密的油腺,因此萃取其油脂後製成精油攜帶使用。
這個澳洲原住民種植的原生物種,在 200 多年後跨越海洋,來到台灣這座小島,與同是南島民族的阿美族締結緣分,成為協助太巴塱部落發展產業的種苗。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7 年前團隊與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所黃麗春教授開始合作,共同在南部院區發展的生物技術澳洲茶樹苗,香味獨特、成長速度快,品質更符合 ISO 與歐洲藥典成分規定,不但精油產值高,萃取出油率更達千分之二十四,是市面上其他茶樹物種萃取率的數倍以上,且一年內就可以產業化進行高品質精油量產。過去在南部產業化過程掌握的純熟生態材料應用、田間管理及加工、萃取等技術整合能量,現在一併深根太巴塱部落了。
生命力旺盛的澳洲茶樹適合種植在濕熱多雨的土地,太巴塱部落擁有被河水沖積的肥沃黑土,以及多雨的天氣,恰好適合茶樹生長。工研院在輸出田間管理與萃取技術後,部落在 2017 年底種下工研院南部院區實驗室協助生產的 200 株種苗,約莫 1 年的時間已長成如同成人一般高的茶樹林,並於去年獲得有機認證。
扎根經濟產業 傳承文化特色
此外,工研院也根據部落的需求性質,教導其應用相對簡易、適合一般微型及家庭農業使用的客製化萃取設備來萃取澳洲茶樹的精油與純露。「工研院擁有多種萃取技術,但我們會根據對象的規模、目標的不同,來進行客製化的組合,以最適合與經濟的方式加工,這種模式對東部微型產業發展非常的重要,」李士畦說。
為了讓太巴塱茶樹精油產業開始發酵,ㄚ讓也開始規劃後續通路擴點、品牌建立等事宜,「由於目前產量還不多,我們會先鎖定飯店、觀光工廠小量供貨,並與地方公益團體合作推出產品,打出太巴塱茶樹精油的品牌,讓大家知道這些擁有有機認證的精油來自太巴塱的土地。」
銘刻著「Pisalamaan」的柱狀木頭質感溫潤,這是族人以在地樟樹、櫸木手工製作的精油木盒。ㄚ讓解釋,「Pisalamaan」在阿美族語中意思為「休閒的地方」,茶樹所產出的精油香氛產品,與休閒、放鬆的涵義有意象上的連結,也代表著太巴塱部落歡迎大家循著香氣前來部落做客,體驗在地文化。
除了打造產業,ㄚ讓多年來也致力於社區營造,太巴塱部落已在去年成功取得「國際安全社區」的認證,未來,他將朝串聯在地特有的紅糯米文化以及 Pisalamaan 茶樹精油的方向前進,形塑太巴塱部落獨特的文化與產業特色,扎根經濟。
「年輕人在部落有穩定的工作,才能留下來照顧老人與小孩,我們的文化才得以傳承下去。」幾乎將半生投身於部落傳道及社區營造事業的ㄚ讓,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從不覺得疲累,懇切的笑容在臉上飛揚,眼裡閃耀著充滿希望的光彩,期許藉由精油產業翻轉部落,讓祖先傳承千年的文化,繼續在太巴塱的土地上生根、茁壯。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0 期 2019 年 0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