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Book Digest 不懂服務,你就不會領導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1-31 10:40
不懂服務,你就不會領導
漢尼斯是 Google 母公司字母(Alphabet)董事長,曾擔任史丹福校長 16 年,對學術與產業的貢獻甚巨。他不只是圖靈獎得主,更有「矽谷教父」的讚譽。新書《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中,漢尼斯將四十多年職涯的精髓,歸納出十項原則,作為數位世界下的處世指引。他鼓勵領導人,面對 21 世紀的挑戰,必須做比生命更長久的志業,思考如何善用有限的時間、精力、資源以及地位,發揮影響力,留下長遠的貢獻。以下是本書的精采書摘。
領導為何是服務
我知道對很多有權勢的人來說,最難學會的一課就是了解「領導即服務」。有人甚至永遠學不會。這一課很難,因為身為領導人,幾乎所有的層面都在在顯示,領導人的薪酬最高,比部屬還多,而且領導人握有實權,能對團隊發號施令,決策總是最被看重,部屬也必須貢獻心力,為領導人服務。說得更正確一點,是為自己所屬的機構服務。
因此,領導人常常忘記,自己應該為別人服務。當部屬承擔繁重的工作,領導人的任務是讓他們更有效率、提高生產力。如果你能這麼想,等於是把公司組織圖顛倒過來:你在倒金字塔的塔尖、整個組織的底部,支撐整個金字塔。這是我的經驗告訴我的。是的,領導人就是僕人。如果你無法接受、活用這樣的角色,就不能好好領導一個機構。因為,你只會著眼於自己的利益,而非所領導的社群或組織。長遠來看,你必敗無疑。
為各方群體服務
當了校長之後,我發現服務領域變得更大,服務對象包括學生、教職員和所有校友。我在學校的「家族」,從實驗室裡仰賴我的幾個人,擴增到好幾萬人,遍布於校區中的數百棟建築、一百多個單位。但我的任務基本上還是一樣:為各方群體服務,增加集體成功的機會,帶領這個學術機構走向成功之路。
我相信,前任院長給我的訊息就是:如果你認為領導人的角色,是要幫助自己前進,獲得更重要的頭銜、獎項,以及更多薪酬,你將永遠無法看到真正的成功。每前進一步,領導的負擔只會更加沉重,直到你發現無法獨自前行。反之,如果你把自己的任務,定義為號召每一個人,請大家支持,朝向你為組織設定的目標齊心努力,最後就能一起抵達目的地。
還要記住一點:謙卑。了解有多少人依靠你是不夠的,你也必須了解自己有多依賴別人。就機構的日常運作而言,每個為你工作的人都是重要角色。這也就是為何,即使我工作到很晚,總不忘向工友說聲謝謝。就算我掌管了他的薪資簽核,但真正讓辦公室保持潔淨、無損的人,是他。
最基礎也最強大的服務
「史丹福開發中經濟體創新研究院」(Stanford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簡稱種子計畫(SEED)。這項計畫源於我們的商學院,由校友鮑伯.金恩(Bob King)和太太朵蒂.金恩(Dottie King)大力襄助,他們非常關心世界上最窮困的人群。種子計畫旨在開發中經濟體設立機構,培養領導人解決實際問題,並且藉由擴展商業和就業機會,刺激經濟發展,終結全球貧窮的循環。我們投入的專業知識,是史丹福培育創業精神的精髓,希望藉此服務全球有需要的人群。最新的種子計畫設立於 2017 年,據點在印度與南非,同時結合肯亞與迦納現有的計畫。
一般人總認為,商學院精英並不關心社會上最貧窮的人。然而,種子計畫吸引了很多史丹福大學部和商學院的學生。他們耐心排隊等候實習機會,希望與嶄露頭角的創業家合作,幫助開發中國家的小型企業。這項計畫已有不少斬獲,一位女學生善用工程訓練背景,幫助提煉植物油的非洲工廠,解決了重要的問題。她發揮自身長才,讓企業得以化險為夷,我們也都學到一課:地球其實比我們想的還要小。
這種服務形態是最基本、也最強大的。如果你在自己的組織中鼓勵、支持這種服務心態,善意就能從組織內不斷向外延伸。
認可別人的服務
身為領導人,你的心思通常放在重大、野心勃勃的計畫上,因此很容易忽略周遭的個人服務行為。或許那些服務沒什麼了不起,但不見得就不重要。眾人歌功頌德的成功,往往就建構在這些服務上。
身為領導人,特別是僕人式的領導人,我認為自己對所有「提供服務的人」抱持特別的責任。所以,我常出席史丹福的年度艾美.布魯獎(Amy Blue Award),親自表揚、恭賀得獎人。這項獎項是為了紀念已故副校長愛美.布魯,並且藉此表彰工作人員的貢獻與服務。被提名者都是基層工作人員,由同事舉薦,因此教授、院長或副校長等,不在提名之列。同事會在推薦函內,具體描述被提名者的事蹟,例如:「此人活力充沛,總是為我們的辦公室帶來歡樂,而且隨時願意伸出援手。」有位得獎人在宿舍工作了數十年,負責清掃玄關和學生的房間,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另一位被提名者則是技工,已經在學校工作了一輩子,為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服務。
為什麼我如此重視這個獎項?很簡單:我想要告訴得獎人,他們的工作,也就是他們的服務,對整所大學的運作非常重要。我出席典禮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提醒自己誰才是我真正服務的對象。為他們服務,是我最大的榮幸。
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2019 年 2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哈佛商業評論》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