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觀點〉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思考不可不慎 嚴重恐侵蝕本地供應鏈獲利空間
鉅亨網記者林薏茹 台北 2018-12-05 06:30
經濟部日前預告,明年度離岸風電躉購費率,降幅高達 12.71%,五大離岸風電開發外商齊聲表示「無法接受」,恐被迫重新評估產業在地化計畫、甚至及影響風場建造時程。而若政府最終公告的費率仍未能有太大調整,恐將因此影響外商與本土供應鏈簽署的多項國產化項目合約,進而侵蝕本土廠商利益空間,更甚者將使意在扶植在地離岸風電供應鏈的政策,大打折扣。
要談躉購電價的影響,要先從遴選初期講起。經濟部今年 4 月底公布的第一階段遴選結果中,「2020 年完工併聯」離岸風電風場總分配容量共 738MW,但為求快速併網,未訂定國產化目標;而「2021 年至 2025 年完工併聯」的總分配容量共達 3098MW,有 6 家開發商取得分配容量,政府為扶植在地供應鏈,要求開發商必須肩負國產化任務,且併網年度越晚,所負責的國產化項目越多。
在遴選階段取得「2021 年至 2025 年完工併聯」容量的開發商,有包含獲配容量 698MW 的達德能源、900MW 的沃旭能源 (Ørsted)、600MW 的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 (CIP),至於中鋼 (2002-TW) 、台電、加拿大商北陸電力及新加坡玉山能源,則分別取得 300MW。
其中,沃旭目前已與包括中鋼集團旗下興達海基、台船 (2208-TW)、台塑重工、台汽電 (8926-TW)、穩晉港灣工程、光宇工程顧問、西門子歌美颯台灣分公司、台達電 (2308-TW)、台灣環球測繪、台灣世曦工程顧問、中興工程、世紀鋼 (9958-TW) 子公司世紀離岸風電等簽約;CIP 則是與宏華營造、穩晉港灣工程、台灣世曦工程、世紀鋼子公司世紀離岸風電、中興工程等台廠簽約,並與中鋼、台船簽署 MOU(合作備忘錄)。
各開發商為落實強化在地供應鏈的承諾,從確定取得風場後,便積極進行在地化佈局,與此同時,沃旭與 CIP 等外商均不斷呼籲政府,須維持穩定的躉購費率,才能創造有利的開發環境,讓外國投資者更具信心,也可鼓勵更多開發商支持本土供應鏈發展。
沃旭能源亞太區總經理暨台灣董事長柏森文曾表示,若缺乏穩定政策架構與躉購電價制度,就看不到穩定的離岸風電市場,且產業剛起步,未來需要更多扶植。CIP 台灣區計畫執行長侯奕愷也說,躉購電價維持穩定至關重要,應有投資先後順序與成本吸收的相對關係。
由於離岸風電風場開發前,供應商必須付出非常高的前端期初成本,還有許多無法反映的風險成本,下單的開發商都必須一併吸收,丹麥政府過往也是祭出有誘因的電價,讓實際的投資發生、產業鏈催生後,再逐年下修電價。
反觀歐洲政府花 10 年調降費率,台灣卻在要求國外開發商肩負國產化任務的同時,供應鏈都還未建置完成,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條件尚未到位,也還沒見到離岸風場實績前,就先行將躉購費率大幅下調,相關政策規定突然急轉彎,除令開發商一片驚愕外,也有損台灣在國際市場的信譽,打擊外國及本土投資者的信心,甚至影響未來台灣產業對外的招商引資。
回歸本土供應鏈的角度來看,開發商為建置供應鏈,近幾個月持續與大大小小的台廠,簽訂正式合約或合作備忘錄,產業雛形已逐漸浮現,但國產化成本相當高,有開發商直言,若明年躉購費率維持平穩,開發商仍得自行吸收成本,更何況費率大降逾 1 成之多。
若明年度躉購費率未能出現太大調整空間,開發商未來必須負擔更高的前端期初成本,可能直接影響與供應商簽署的多項國產化項目正式合約,也就是開發商將把雙方已簽好的合約,重新拿出來談判,恐使供應商獲利空間遭到侵蝕。
也就是說,在政府貿然調整躉購電價時,政府原本意在扶植在地離岸風電供應鏈的國產化項目政策,可能因為政策轉彎,以及思考不確實,落得國外開發商與本地供應商兩敗俱傷的局面。
- 安全可靠的多資產平台!靈活槓桿 免費模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