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年改雙衝擊─ 樂活享退指數51.3分 再創新低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11-14 14:00
文 / 遠見編輯部
如果樂齡退休這件事情,也有氣象報告的話,2018 年,應該是風雨漸增的一年。
年金改革升高的對立衝突,以及景氣持續低迷,讓國人「悶」到最高點,似乎也影響《遠見》與中國信託銀行第三年再度合作的「2018 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結果,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只有 51.3 分,創下三年來的新低!
這次我們新增「四大存摺」調查,因為我們在調查過程中也開始發現,汲汲營營於退休的財務準備時,似乎還以其他的因素影響我們樂活享退的品質,情感、健康、自我實現加上財富,四本存摺都要儲好儲滿,才能圓滿的優雅退休。
如果樂齡退休這件事情,也有氣象報告的話,2018 年,應該是風雨漸增的一年。年改效應激起的對立,為原本安穩退休的計畫,投下不安的變數。本來安穩退休的軍職人員,成為街頭抗爭的主角;本來百年樹人、為人典範的老師,也被迫挺身,表達最沉重的抗議。
從台灣民眾對一連串社會事件的反應觀察,集體噪動的心態,不只影響已經退休的族群,對於現在離退休還有一段距離、仍在工作崗位上的中青壯世代,也造成程度不一的壓力。
果然,這樣的情緒反應在調查數據上。
第三年不及格 指數創新低
《遠見》雜誌與中國信託銀行,連續第三年再度合作「2018 台灣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這項調查是針對全台 2221 人所做的家戶電話訪問,當中家庭平均收入八萬元以上佔 37.2%,八萬元以下則佔 49%;當中 78.1% 已婚,並絕大多數有養育下一代(96.6%)。
調查時間落在 2018 年 6 月 26 日至 7 月 8 日進行,正是退休金議題熱度最高的時候,能準確反應台灣 40 歲以上的民眾,在一連串衝擊之後,對退休生活最新的態度及看法。
結果顯示,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創三年新低,只有 51.3 分,較 2017 年下降 1.2 分,退休準備不足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還逐年下降。
為了讓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更容易解讀,在這次研究設計上,特別將指數分為三大構面分析,包括:「自評退休規劃滿意程度」、「自評退休規劃足夠程度」、「自評退休規劃信心程度」。
分析結果也不甚樂觀,三大構面的分數,皆比 2017 年略低,尤其在「足夠度」與「信心度」上面,國人對於未來理想生活是三年來最低,而「滿意度」也倒退回 2016 年水準,顯示台灣民眾感受退休準備程度,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在「家庭退休規劃的滿意程度」的問題上,有高達四成的受訪者,表示「普通」,兩成二認為不滿意,平均分數 5.3 分,與去年幾乎一樣。
在縣市表現方面,六都中,台中的樂活享退指數表現最差。一路從 2016 年的 51.5 分、2017 年的 51 分,跌落至今年的 48.2 分,不僅呈現逐年下滑走勢,其分數也落在全國平均值 51.3 分的下方。遠見研究調查中心表示,「台中今年掉下來,可能跟台中今年在財政、稅收表現都是六都最差有關。」
整體來看,除了台南市及高雄市的家庭樂活享退指數較去年微幅上揚,台灣大部份縣市的樂活享退指數,都呈現衰退狀況,是調查開始進行的三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
三明治世代生存壓力大 難顧及退休規劃
以年齡層來觀察,調查也呈現值得深思的結果。
離退休年齡最遠的 40-49 歲民眾,不論在退休規劃的「足夠度」、「信心度」或是「滿意度」的分數上,都比 50 至 59 歲及 60 歲以上的族群來得低。
先從「足夠度」來看。在 40-49 歲的受訪者中,高達四成的人,認為自己的退休準備不足,這年齡層的集體分數,只有 4.2 分,比 50-59 歲的 4.8 分及 60 歲以上的 5.7 分,都低上許多;在「滿意度」方面,40-49 歲的群族,得分也只有 4.6 分,比 50-59 歲的 5.1 分及 60 歲以上的 6.1 分,也低得多。「信心度」表現也好不到那裡去,40-49 歲得分只有 4.5 分,比 50-59 歲的 5.0 分及 60 歲以上的 5.9 分,都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遠見調查中心對此解讀,40-49 歲在人生階段中,是典型的三明治世代,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未成年的小孩要養,必須扮演多重角色,責任最重,壓力最大,特別是「家庭支出負擔壓力最大,更需要專業的協助」。
進入 50-59 歲這個階段之後,一些早婚的人也許孩子都已經成年,壓力開始減輕,雖然經濟基礎可能普遍會比 40-49 歲這個世代,更充裕一些,但因為已經開始必須積極為退休做準備,雖然在「足夠度」、「信心度」或是「滿意度」得分比 40-49 歲進步,但在總體分數上,兩個年齡層的差距並不大,顯示對未來掌握度,仍有相當進步空間。
倒是 6 0 歲以上的族群,不論在「足夠度」、「信心度」或是「滿意度」分數上,都比前兩個族群來得高。特別是「滿意度」的表現,有 6 分以上的高分,「信心度」也有 5.9 分,其中有近四成的比例感到有信心,而且年紀愈長,信心度也愈高。
調查結果也發現,不論受訪者落在那個年齡層,在三個向度上的分數,都顯示:收入較高者,在「足夠度」、「信心度」或是「滿意度」的分數,普遍較收入低者來得高。在退休規劃「滿意度」方面,家庭收入八萬以上的分數達 5.8 分,而家庭收入在八萬以下的得分,只有 4.8 分。「信心度」表現,八萬以上高達 5.9 分,八萬以下只有 4.6 分;「足夠度」差別也很明顯,八萬以上的家庭得分有 5.5 分,八萬以下只有 4.3 分。
大忌:開始太晚、不夠多元、沒有專款專用
再更細部從家庭理財規劃的現況來探討,今年整體有做家庭理財規劃者超過六成,較去年的比例有所提高,是一件好消息。而當中女性、愈年輕、未退休、月收入較高者,有做家庭理財規劃的比例更高。
在整體有做家庭理財規劃者之中,最普遍有規劃的項目依序是「醫療規劃」、「財富累積」與「退休規劃」;從年齡層上來觀察,40-49 歲重視「子女教育」的理財項目(59.2%)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者,另外 50-59 歲認為「退休規劃」的重要性較另兩個年齡層較高。
在今年家庭理財規劃調查中,我們特意較過去多增加了兩個選項,分別是「家庭責任」與「傳承規劃」,而我們在針對受訪者調查其心中家庭理財規劃項目的重要排序時,「家庭責任」在第一年調查就衝入前三,可見台灣民眾重視對於家人的預留照顧。至於受訪者心目中最重要及次重要的「醫療規劃」與「退休規劃」則與 2017 年一致。
在這次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對「退休規劃」最在乎的年齡層介於 50-59 歲,在面對退休法規制度改變的不確定性,以及隨著國民平均餘命的增長,未來要面對越來越高的長壽風險之下,這起步的時間點明顯太晚!
在退休理財的規劃工具上,今年調查的結果與前兩年相同,民眾仍偏向保守,仍以保險、不動產、定存最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有 57% 的受訪者選擇定存作為主要退休規劃工具,今年大幅降低到 39.7%,可見越來越多人認知到倚靠定存利率,是無法打敗通膨!
不過今年相較於 2017 年,有較多民眾在退休規劃上使用兩種理財工具,但使用三種理財工具的比例卻減少,顯示理財工具多元程度有些下降;
而且整體有家庭理財規劃者中,僅不到兩成的民眾,有針對不同的理財項目分桶規劃,顯示民眾對專款專用的觀念落實仍有待加強。
路漫漫其修遠兮 雅退人生永不放棄
從今年的分析來看,台灣成為退休友善國家的目標,似乎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不論是外在整體環境、支援團體的建立,或是國人自己及家人,對退休生活的心態及準備,都還有太多未盡理想的地方。
然而,工作會退休,但人生不會!儘管大環境愈來愈艱辛,不利因素似乎也日漸增多,但不代表精采的退休生活會從此絕緣。風雨無數,職場人生也順利走了過來,只要做好準備,下半場的雅退人生,定有更多驚奇及體驗等著大家發掘。
來源:《遠見 2018 退休特刊》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 2018 退休特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