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主導經濟 台股還沒反映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9-06 17:10
文.洪寶山 (理財周刊發行人)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若從股市站穩萬點一年多來看,經濟櫥窗表現的確亮眼,但從上漲家數與下跌家數比例來看,卻始終沒有起色。
從業者的收攤可看出市場境況,墾丁大街繼去年元老級 PUB「金灘」無預警歇業後,超過二十年的業者「迪迪小吃」也驚傳九月底將吹熄燈號。雖是個案,新聞一出也讓人心驚膽跳。
因為對照蔡英文總統日前出席國際證券業協會 (ICSA) 時所說的,「台灣經濟目前處於過去二十年來的最好狀態」好像有所矛盾。蔡總統強調,「台灣目前的資本市場轉型已帶來了正面影響,除了失業率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薪資也是穩定成長中。」國發會在蔡總統上任即將滿兩年時也曾說,二○一八年將是台灣內需主導經濟的關鍵年,也是台灣經濟全面提升的關鍵時刻,預估今年內需成長三.二六%,是過去七年平均的一.九倍。
大家會質疑的是,如果今年是台灣內需主導經濟的關鍵年,為何代表經濟櫥窗的股市,無法反映五加二前瞻建設的未來榮景?相關產業依舊有氣無力?充滿矛盾的數字與實際感受,也許只是過渡時期尚未反映,因為政策是需要時間發酵的。
台灣各時期經濟成長率,從一九八一至二○一六年,平均為八.二%、六.七%、四.二%、二.四%,從數字來看是每下愈況,但經濟成長率卻不能這樣解讀。經濟成長率上了高峰期之後,高成長動能不再,當然會逐漸下滑,放諸各國都一樣。就如金融海嘯後的中國 GDP 一路狂飆後,要維持高成長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但說實在的,若政府要以 GDP 成長來當作拚經濟的唯一目標,也值得商榷,因為會導致重量不重質、貧富差距懸殊,以致可能達成拚經濟的目標,實質薪資卻無法成長,且房價高漲等問題,造成人民對政府不信任感增加,日後施政反而更加綁手綁腳。這就是蔡政府現在面臨的情況,所有的成長數字對老百姓來說都是「無感」。
希望台股的萬點,是真正健康的萬點,不是只造福資本家,拉大貧富差距,而是創造水漲船高、全民皆富的榮景。經濟好不好,不是政府喊喊話就算,要真正贏得民心是民眾都有感,蔡政府要調整失衡的經濟成長模式,還有很多事要做。
來源:《理財周刊》 94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