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傳明年赴港IPO 近3年營收CAGR達265% 它很有彭博架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9-06 12:30
有消息指出,36 氪擬於 2019 年赴香港 IPO。36 氪旗下目前有 3 大業務,赴港 IPO 的有可能是旗下的傳媒業務「品新傳媒」和資料業務「鯨准」;另外一塊眾創空間業務「氪空間」,則計畫後續赴美上市。
對此傳聞,36 氪董秘王鏡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求證時,表示「不予置評」。
不過,據消息來源透露,36 氪的成長速度的確驚人,過去 3 年,36 氪的營收複合增長率 (CAGR) 高達 265%,其中,品新傳媒 2017 年營收年增 3 倍,2018 年上半年,營收繼續保持年增 3 倍。已實現持續獲利。
公開信息顯示,從 2012 年到 2015 年,36 氪獲得 A 輪到 D 輪的融資,估值一路飆升。去年 12 月,36 氪旗下品新傳媒完成首次融資時,36 氪創始人、集團董事長劉成城就表示,下一步的目標將瞄準 IPO。
若 36 氪明年上半年 IPO 成行,其董事長劉成城將以不到 30 歲的年齡成為上市公司董事長,刷新科技新貴的成長紀錄。此前,聚美優品 (JMEI-US) 董事長陳歐,也在 31 歲時成為上市公司董事長。
資料顯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36 氪已讓 30000 多家初創公司在全球上億受眾面前曝光,其中有 90% 的初創專案是首次曝光,在國內早期被投項目中,有 85% 被 36 氪傳媒報導覆蓋,通過報導,有 58% 獲機構投資,40% 獲得頂級機構投資。隨著 36 氪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找 36 氪來做報導和背書,成為創業者的共識。
36 氪傳媒業務的商業模式包括 3 部分:
- 1. 通過內容引流,實現流量變現,主要變現途徑是廣告。
- 2. 知識變現,主要收入是開氪以及行銷策劃收入。
- 3.IP 變現,主要收入來源是各類專題峰會,城市合夥人計畫等。其商業模式和其他媒體類的競品相比,收入構成更加立體,目前 36 氪的編輯記者團隊已達 200 多人。
伴隨著大量新聞報導的內容積累,36 氪就不再只將自己定位為科創媒體。從 2016 年開始,36 氪開始啟動「鯨准」業務,鯨准的核心能力是資料和金融,覆蓋一、二級市場研報,可實現一站式商業資料投研。
截至目前,「鯨准」APP 累計對接投資人 2 萬多位,日活躍用戶超 20%,累計上線逾 38 萬個優質項目,有效對接超 4 萬次,單項平均對接 10 位投資人。
鯨准的獲利模式則是資料變現,鯨准對接平台免費引流,鯨准資管系統 saas 化,使用者為投資機構,按單收費,費用從人民幣 5 萬元至 50 萬元不等;鯨准洞見系統按埠收費,每埠收費標準為人民幣 5 萬元。
從資料記錄到資料沉澱,再到資料投研和資料變現,36 氪的演變路徑相當清晰。而 36 氪通過新聞報導和資源對接所形成的新商業資料,堪稱獨門利器。
2017 年 12 月,36 氪旗下品新傳媒完成首輪人民幣 3 億元融資;今年 7 月,獨立分拆的氪空間宣佈完成人民幣 3 億美元 B 輪融資,投後估值 13 億美元。
今天的 36 氪已成長為一家集金融與資料於一身的科創綜合服務集團。業界認為,36 氪未來很有可能對標估值近 1000 億美元的 Bloomberg(彭博社)。Bloomberg 的核心業務包括金融資料終端、即時溝通 IM、商業新聞資訊、資產交易平臺等板塊業務,而 36 氪目前的商業資料生態及傳媒服務,與其相似程度很高。
- 投資孩子「這件事」 讓未來更具有競爭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