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黃國濱:中企走出去告別單純資本輸出 買家溢價現象正消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3-01 08:45
摘要:摩根大通中國全球投行部主管黃國濱對華爾街見聞指出,海外賣家開始看重中國企業並購帶來的增值潛力。融資將是2018年中國企業的核心主題,香港將是重要的目的地,將成為中國企業的融資中心。
眾安保險上市、山東如意旗下的SMCP在法國成功上市、中化旗下的倍耐力輪胎在意大利成功上市、海爾80億港元可交換債以及搜狗登陸美股……這些攪動資本市場的大事件背後,摩根大通扮演了關鍵角色。
日前,摩根大通中國全球投行部主管黃國濱接受華爾街見聞獨家對話,他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正告別單純的資本輸出,多個變化表明中國買家溢價的現象正在消失,海外賣家開始看重中國買家並購帶來的增值潛力。此外,融資將是2018年中國企業的核心主題,香港將是重要的目的地,將成為中國企業的融資中心。
據華爾街見聞了解,黃國濱擁有二十余年的投行工作經驗,負責統籌摩根大通全球投行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以及戰略。此前,他先後在中金公司和高盛擔任高管。
他擔任中金投行部總經理期間,主導了大量中國國企重組改制上市工作。「當時服務的客戶以中國本土客戶為主。到了高盛和摩根大通後,接觸了大量中企跨境並購案例,並服務了很多願意投資中國市場的海外客戶。特別是到了摩根大通,接觸了大量創新性產品和服務手段,比如風險管理衍生品、為並購設計的杠桿融資工具和股本+可轉債結合的產品。」
作為「投行老兵」的他坦言,這個行業有多個迷人之處讓他一直身處其中,「我所服務的對象和我的同事們均是業內最優秀的人,他們在行業研究非常精深,我可以每天都學到很多新知識;我做任何一個項目都希望有突破和創新,比如眾安保險上市項目,不僅推動了金融科技企業海外融資,也反過來推動了香港資本市場發展,示範效應能帶動整個行業,影響力超越了項目本身。」
對於企業並購流行的柒零定律——70%的跨國併購並沒有實現預期商業價值,黃國濱認為,「柒零定律依然有效,但概率也可能是60%。」
他進一步分析,第一受制於企業自身的能力,中企走出去要有共贏心態,不能只考慮自身利益最大化,要考慮出售方、當地政府、環保、勞工等多因素;第二,成功的並購一定是戰略主導,而非很多企業的隨機性併購,比如海爾並購GE白色家電,提前三年就做了大量系統研究和併購後整合設計;第三,併購執行層面應全面考察,需要有國際化經驗的專業團隊,不能只為拿走被並購方技術而不考慮其企業前景。
眾安保險上市觸發新風口
據悉,2017年,中企併購與海外融資主要集中於與消費升級的相關行業、先進制造業(汽車零部件、發動機)、新經濟領域(電商、移動應用、遊戲)、大宗貿易以及醫療行業。
2017年9月18日,眾安保險登陸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港交所歷史上首只上市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引發巨大熱議。
黃國濱領銜的摩根大通投行團隊擔任眾安保險保薦人,他坦言:「這個項目創了眾多香港資本市場的紀錄!」
他進一步說道:一家全線上業務的保險科技公司登陸港股,這在香港歷史上首次出現;對眾安不能按照傳統的保險公司股值方法,對其創新性定位和業務要有突破性理解,我們做了大量投資者教育工作;從上市啟動到正式登陸港股僅用了五個月時間。
黃國濱對華爾街見聞指出,今年會有更多的國企、民企,特別是新經濟企業前往香港市場融資。眾安保險的上市觸發了一個新風口,本身可促進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因此,2018年融資將成為中國企業的核心主題。
華爾街見聞了解,估值超過千億美元的小米或在今年登陸港股,更有望成為今年香港市場最大規模的IPO。去年以來,港交所醞釀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改革,有望開啟同股不同權、未有盈利的創新產業公司上市的先河。此外,H股全流通也是今年香港證監會改革的重要內容。
華爾街見聞發現,2017年黃國濱領銜的摩根大通團隊不斷推動創新型的融資模式。去年11月,海爾在香港發行80億港幣可交換債,期限為5年,交換溢價為50%。可交換債是債券與股票期權相結合的創新融資工具,可為海爾實現零現金票息成本融資並用於置換現有債務,節省大量成本。
這筆交易不僅成為了2017年中國企業在境外股票關聯融資最大規模的發行,也是去年具有最高溢價水平的亞太股票關聯交易。
摩根大通發布的《2018年全球企業並購展望報告》預測,2018年中國對外並購市場將呈現以下幾大趨勢:“鼓勵”類境外投資保持強勁勢頭,尤其是有助於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設施、電力及公用事業行業對外投資;與依賴境內融資渠道的中資買家相比,擁有境外融資實力的中資企業將繼續處於更有利的競爭地位,作為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無追索權、目標公司層面的融資方案將繼續受到中資買家的青睞;中資買家將避免涉及敏感目標公司,會更多地使用合資公司/收購少數股權的交易結構;中國政府亦將支持與食品安全、健康醫療以及擁有較高品牌知名度和互補性國際業務的企業相關的對外投資。
中企走出去告別單純資本輸出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正告別單純的資本輸出、自身技術升級階段。比如,2016年紡織品巨頭山東如意以13億歐元的價格從KKR手中,收購法國輕奢服裝品牌SMCP的80%股份。收購之後腳步並未停歇,山東如意對被收購方進行一系列業務整合和戰略規劃,隨後在2017年10月將SMCP成功運作在巴黎上市。同月,山東如意通過新設立子公司收購英威達旗下四大業務板塊之一——英威達服飾和高級面料業務。今年2月,山東如意又收購了瑞士奢侈品公司 Bally International AG的控制性股權。這一系列資本運作背後,摩根大通擔任買方財務顧問的角色。
「企業海外併購過程中,我們並非只從買賣角度提供投行服務,而是在企業並購整合全流程中提供全方位服務。」黃國濱對華爾街見聞總結道。
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對「走出去」的企業客戶進行戰略方向研究,在此基礎上通過併購後的增量業務幫其發展,並系統性地進一步尋找業務機會。這意味著,並購方案設計之初就會花費大量精力研究併購後的整合,包括治理結構設計、現金管理服務、團隊文化建設、人才管理等。
據了解,山東如意啟動收購計劃時,海外投資者對其該企業了解程度並不高。摩根大通擔任如意買方顧問後,安排SMCP創始人與如意管理層接觸,了解對方企業文化,並對併購交易、管理層股權激勵方案進行設計。
此外,摩根大通還就註資融資、機構投資者尋找、海外發債以及收購後SMCP上市提供了一系列方案和運作。山東如意在2016年成功完成並購後一年,投資回報達到了50%以上,SMCP也擴大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山東如意當時並購的報價並非最高價,且未出現海外企業通常對中國買方出現的溢價預期(China Premium)。
對此,黃國濱對華爾街見聞指出,「海外賣方看中了中國買家帶來的增值潛力!」
在他看來,所謂的「中國買家溢價」正在消失。以前是因為中國買家並購報批與融資均具有不確定性,但現在出現了四點變化:第一,優質企業擁有拿到便宜融資的優勢,且摩根大通等投行還能提供融資等商業銀行並購服務,助力企業加大資本出口;第二、中國買家並購的行業如果屬於「鼓勵類」行業,拿到批文速度加快;第三,很多歐美企業管理層股權較少,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中國買家已逐漸具備優化被併購企業治理結構的能力;第四,中國買家還可以幫助被併購企業進入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市場。
但他提醒道,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有兩點需要規避:第一,中企參與被收購方的戰略決策,但運營要保持本地化,中企更多要提供運營層面的幫助;第二,中企不能犯「一個接一個買」的錯誤,應把在海外收購企業利用好並作為企業進一步國際化的平台。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