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腸道「菌」康前瞻研究 2018第二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2-14 10:40
臺灣微生物體年度盛會─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Asia Microbiome Conference) 第二屆,於 1 月 10 日假汐止遠雄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本次會議由圖爾思生物科技與長庚大學微生物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會分享近年最熱微生物議題!
撰文 / 徐淨 攝影 / 圖爾思提供
圖爾思副總經理劉君豪首先於研討會開始,提到《Science》2018 年首刊 (Vol. 359) 封面故事,便是腸道微生物菌相於免疫治療的影響,揭示微生物研究更加活躍的趨勢。
長庚大學微生物相研究中心主任賴信志也於會前點出幾項國內外微生物相研究重點,並提出臺灣在此領域的發展與契機。
本次論壇為亞洲首個齊聚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微生物論壇,交流熱烈、座無虛席。
「飲食型態」對腸道菌影響超越種族背景
第一位講者為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教授李元昆,他是國際間微生物學、乳酸菌學學會重量級人物。李元昆提及 2009 年開始的亞洲人腸道菌相解析跨國研究計畫 (Asian Microbiome Project, AMP),闡明亞洲不同國家、區域、種族、文化、生活習慣的人們,腸道菌相的特殊多樣性。
透過大量樣本分析,研究發現飲食型態是影響腸道菌相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基因遺傳背景次之。透過研究各國飲食型態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對腸道菌相組成的影響,連結到不同菌相型態衍生的健康、疾病問題,包括腸道感染、代謝失調甚至是精神疾病。
腸道菌可視為一種器官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助理研究員莊曉莉,她於會中介紹中心為各個科研單位提供的無菌實驗鼠 (germ-free) 及限菌鼠 (gnotobiotic) 服務。
近年,腸道菌研究發展快速,莊曉莉透過實驗鼠提供服務分享相關研究案例,包括應用於飲食型態、生活作息、肥胖、懷孕、腦部發育、精神疾病如焦慮、阿茲海默症等研究,都和腸道菌相改變有著因果關係。甚至有學者提出腸道菌也可能扮演著等同器官的角色,在影響藥物代謝、賀爾蒙調控等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皮膚菌相與免疫系統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嚴仲陽則於會中分享人體第一道防線─皮膚上的微生物菌相研究,這些微生物生存在相對腸道等較為嚴峻的環境,乾燥而缺乏營養。
研究利用基因缺陷小鼠模型,探討皮膚微生物菌相和小鼠落毛現象、皮層健康之間的關係。以異位性皮膚炎為例,該疾病主要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其中基因背景透過未知機制影響著皮膚的免疫系統,而環境因子則透過影響菌相造成免疫功能缺陷。
腸道菌大數據
圖爾思生物資訊部門負責人郭育倫則以系統生物學背景介紹,雲端、資訊運算應用於菌相分析大數據的研究。腸道菌相百百種,如何建置基準資料庫、利用人工智慧運算可靠的生物標誌作為疾病風險預測,已是多年耕耘逐漸成熟的領域。
另外,郭育倫提到進行中的臺灣腸道公民科學計畫 (Taiwan Gut Project),邀請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截至今年 1 月,已成功收集 485 例臺灣人樣本,以次世代定序(NGS) 完成臺灣腸道菌相組成特色分析,預計將於今年 3 月提出臺灣腸道菌地圖成果報告。
忽視腸道菌健康 小心得到大腸癌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于君則於論壇中指出,近年,營養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亞洲大腸癌人口比例快速增加,甚至超越一直居於最高位的肺癌。該研究團隊故此長年致力研究腸道菌相,進行益菌與壞菌對大腸癌發生機率的分析。
團隊透過來自中國、歐美各國的大腸癌樣本,進行基因體整合分析 (meta-analysis),即便各國腸道菌相各有特色,仍試圖尋找適用全球人種共通的致病生物標記。結果發現,儘管不同區域人口腸道菌相組成不同,然而共通點是健康族群和大腸癌族群之間,微生物相都有顯著的差異,這代表著菌相變化確實有力影響著大腸癌發生。目前由微生態分析中找到 7 種適用全人類的疾病辨識標記,有利未來應用於癌症預防。
東晉「黃龍湯」糞便移植最早先例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更是對近年腸道菌研究受到重視感到興奮,並表示微生物菌相將是精準醫療最後一塊拼圖。吳明賢分享諸多由腸道菌引起代謝、免疫失調案例,甚至可能引發非酒精性肝炎、帕金森氏症等,並指出,目前臨床研究上,利用飲食調整、抗生素應用、益生菌補充及糞菌移植等方法,確實見到治療成效。
吳明賢進一步表示,目前糞菌移植雖然普遍接受度仍不高,然而這已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核可的胃膜性腸炎標準治療方式之一,以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為概念作治療。他並風趣地援引東晉葛洪記載的「黃龍湯」,早早便為糞菌移植做了先例。
喝母奶的寶寶沒有過敏兒
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趙振瑞則以營養學角度,詳細評析母親乳汁中的微生物含量,及其對嬰兒腸道菌相影響的研究。過去,母乳和配方奶粉之間的戰爭始終無解,然而經多項研究證實,配方奶粉目前確實無法完全模擬母乳富含營養素、抗體等狀態,更有研究指出,母乳攝取對嬰兒腸胃功能和免疫力有直接的助益。趙振瑞更建議母親可透過服用益生菌、益生質混和產品,調控乳汁菌相組成,幫助寶寶健康長大。
腸道菌定序、菌相與免疫是研究前瞻趨勢
長庚大學微生物相研究中心博士林詮盛,則詳細分享近年關於菌相和免疫之間雙向溝通的研究成果,包括免疫系統辨識微生物結構的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和微生物和宿主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代謝體。
腸道菌定序前瞻研究趨勢
北京諾禾致源科技總監王蒙則分享近年多項 NGS 在微生物菌相的研究,並指出目前腸道菌相定序是基因體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各種菌群定序分析和疾病相關的研究成為科學家們的熱門題材。
來源:《環球生技月刊》 2018 年 2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環球生技月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