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曲線失效 Fed新主席仍將繼續維持低利率 因為別無選擇
鉅亨網張祖仁 報導 2017-11-20 12:45
即使繼續逐步收緊聯邦基金利率來支撐緩慢的經濟成長,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 (Fed) 成員和獲提名的新任主席鮑威爾只能繼續實行相對較低的利率。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The Hill》專欄作家 Avraham Shama 撰文指出,這是因為通膨和失業率互相關聯的菲利浦曲線 (Phillips Curve) 已不再是一個有效的貨幣政策框架,也因為經濟不景氣的痛苦,依然在包括鮑威爾在內的理事會成員腦海中盤旋不去。這項政策方向將令所有類型的投資人歡欣鼓舞,並推動更多存款戶投入股市。
菲利浦曲線反映了失業率變化與工資變化率 (即通膨率) 之間的負相關,它是根據 1861-1957 年英國經濟數據而編訂。自 A.W. Philips 於 1958 年在《Economica》上發表後,飛利浦曲線就成為引導全球先進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傳統圭臬。
儘管 Philips 本人也曾警告:「這些結論只是試探性的。」Philips 對自己 1861-1957 年數據的一些次時期的分析表明關聯性很弱,並反映了從農業到工業社會的巨大變化,以及兩次世界大戰。
美國勞工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自 2009 年 6 月經濟不景氣結束至 2017 年 9 月,失業率從 9.5% 降至 4.2%,但通膨率僅從零上升至 2.2%。
這意味著,現在有超過 821 萬失業人口,金錢支出和對商品和服務需求增加,但這些需求只推升通脹至 2.2%。而根據菲利浦曲線的關聯性,每 370 萬新增就業機會就會使通貨膨脹率上升 1%。
換句話說,至少還需要增加 370 萬個就業機會,才能把通膨率從現在的 2.2% 提高到 3.2%,從而激勵 Fed 更積極地提高基準利率。但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因為在短期內增加這麼多的就業機會,是相當不可能的。
此外,菲利浦曲線可能導致不利的貨幣政策決定。在 1970 年代,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同時出現了通膨和失業問題,但並不像菲利浦曲線那樣負相關。當時的 Fed 主席保羅 • 沃克(Paul Volcker)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以抑制通膨,導致 1981-1982 年的經濟衰退。
現在,Fed 及其新提名的主席鮑威爾對通膨與失業率間的關係感到困惑。在這樣的環境下,Fed 和歐亞地區的眾多央行別無選擇,只能小心謹慎,不要讓經濟陷入另一場衰退。
就像一個好醫生一樣,Fed 已經認知到「別做有害的事」,並且利用就業、通膨、製造業和零售業等特別數據做出決定。也因為知道這些數據沒有神奇的補救措施,Fed 像開出實驗性藥物的醫生一樣,在政策措施上一直非常謹慎,避免應用時出錯。
到目前為止,以葉倫為主席,鮑威爾為其成員之一的 Fed,在維持病患生命和合理的健康方面表現出色。即使升息,也仍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相對較低的水準。
即使預期再升息 2 個百分點─估計在 2017 年 12 月和 2018 年,名目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的實質利率將仍繼續趨近於零。
因此,從股票到房地產等所有資產需求將繼續保持穩健,從而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只要歐洲和亞洲發達經濟體繼續相對疲軟,遏制美國的通膨,且其他內外因素不影響經濟,這種「穩中求進」的步伐就會持續下去。
身為 2012 年以來的 Fed 理事,鮑威爾這一路走來也幫了不少忙。等到正式任命後,他和理事會將繼續執行這一政策立場,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