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羅際夫專欄】摩根震撼彈 讓我聯想到的是……

羅際夫 2017-07-03 09:31


上周台灣基金業最大條的事就是摩根投信的人事大地震,事發後,可能因為姐夫在基金業還有點資歷,陸續有報馬仔傳來各式各樣的訊息,要不然就是來向姐夫問進度,探八卦,其實,我知道的沒有比較多啦(就算知道些什麼,沒憑沒據,我犯不著胡說亂寫惹來麻煩,我早就不是天天跑線的記者,沒必要這麼拚命),對於流言,我的興趣不大,但這件事倒是讓我聯想到近幾年台灣基金業生態的變化,對好多好多事都有感慨!

近一年來,基金業已經發生好幾起中高層主管「被辭職」「被退休」的案例,而且都是國外,特別是亞洲區域總部主導,有的甚至驚動了勞工主管機關介入協調,或是進入法律爭訟程序,劇情比「半澤直樹」還精彩。說實在,金融業快、狠的辭退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姐夫也碰過,但程序好像有愈來愈粗暴,引起糾紛愈來愈多的跡象,為何變這樣,我不知道,但總覺得這種事未來只會更多不會少。


還有一件事也讓姐夫覺得不勝唏噓,台灣境內外基金規模加起來超過五兆台幣,有些境外基金公司在台灣的業績在亞洲區都是 No.1,甚至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理論上基金公司在台灣的高階人才應該受到重視,但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台灣的業績常常被亞洲區域公司掠奪,甚至「整碗捧去」,就有基金公司把台灣客戶的貢獻歸劃到同集團亞洲其它公司的業績裡。更明顯的是,愈來愈多亞洲的主管被派來掌管台灣業務。對比早期有段時間一些基金公司台灣有完全主導權的美好時光,似乎也回不去了!

寫到這裡,不知為何腦中突然浮現多年前過世好友,某投顧董事長的身影,身為台籍主管,她在世時拚了命把台灣業績做得一把罩,最後卻在晚上開會中昏倒送醫不治,想說的只是,台灣基金業的主管絕對是有能力負責國際業務的,好巧,她也是摩根前身怡富出身的員工。

扯遠了,拉回正題。當然,這結果有很多解讀,有人就會說,是台灣人自己不爭氣,這也是可能,我沒答案,但我自己在業界待過,我想得比較多!而且我不只聽到一位基金公司高層感嘆過,台灣業績再怎麼好,薪資比起亞洲有些國家同位階的主管就硬是少了好幾成,甚至以倍數計,這絕對是事實,國外行政人員比台灣經理級員工薪資還高也不足為奇。

這種情況,對照這兩年主管機關要基金業提「愛台灣」方案,實在諷刺啊!隨便派幾個人到國外待個一年半載,要不然就是繳點保護費,主管機關就滿足了,還真好應付呢!

以前也寫過,要基金業者真正愛台灣,就是把應該屬於台灣銷售所得的稅款留在台灣才叫「愛逮丸」啦,剛好這兩天有朋友傳了各基金公司 2016 年EPS的資料給我,在台灣規模大到足以「動搖國本」的公司EPS居然還不到4元,你說奇怪不奇怪?當然,基金公司自有一套說法,因為還要跟總公司拆帳,支出也大,所以 EPS 確實不高,你相信嗎?我是不怎麼相信啦。

講到基金公司的支出,這幾天,業界也在熱烈討論著基金公司與基金公司分潤的事。金融業與基金業者都知道,關於分潤與行銷費用有很多「潛規則」,主管機關之前還煞有其事「嚴禁」業績與獎金掛勾,而且還「嚴查」後收手續費型基金,但結果呢?玩更凶,賣更多呢!

這些潛規則,國外基金公司會不知道嗎?業績好時,睜一隻眼閉一眼,有鈔票進帳就好,業績不好或是想要進行人事鬥爭時,「稽核問題」就來了,過去這種例子也沒少見過(因為「把柄」太容易抓了,不必花上千萬請律師,姐夫一天內就可以查給你看了,哈哈哈!),就有人衝了業績卻被禁止從事證券業數年,有點良心的公司還會安排集團的其它工作安置,但狠心一腳踢開,翻臉不認帳的大有人在,所以,奉勸基金業好朋友,要嘛就不要有「灰色地帶」,要嘛平時就要養成「收集資料」的好習慣,萬一將來有一天出了事,也好當成「呈堂證供」以保護自己。

大家心知肚明,姐夫之前也寫過,後收手續費「自動到期轉換」是件好笑的事,若真要顧到投資人權益,不收分銷費,或是像英國等歐洲國家對基金公司分潤嚴格限制的 RDR 制度才是治本之道,但在下人微言輕,狗吠火車的事寫多了,懶得再寫!除非今天總統下令才會有人注意吧!

還有個題外話的觀察,基金業的媒體關係一向維持得還不差,但這次事件處理發展已經惹惱了一些記者,畢竟我是媒體人,又曾在業界負責過行銷企劃業務,我很好奇基金公司與媒體關係會不會出現死亡交叉?

據媒體報導,金管會要求摩根交付內部調查報告,我不想臆測任何結果,但後續發展確實值得繼續看下去。至於今天這篇文章,真的是有感而發,因為我一直覺得台灣資產管理業可以做得更好,但不知現在還有沒有機會就是了,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此篇純粹就是因摩根事件的觀察心得所引發的個人感觸罷了!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