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外交 用5000億美元換得全球影響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6-07 09:05
可以將之稱為貨幣外交。
當中國央行今年早些時候與蒙古續簽 22 億美元貨幣互換安排時,這筆交易為這個正邁向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金援的苦苦掙扎的鄰國提供了一條生命線。
這項安排是中國央行最新達成的協議。中國已經與從蘇裡南到紐西蘭在內的超過 30 個國家達成了類似安排,合計最高金額達到 3.33 萬億元人民幣 (約合 4900 億美元)。根據中國央行回覆提問的電子郵件,這類本幣互換協議是為了提振貿易和促進金融穩定。
這樣做也有助於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並在全球舞台上為中國的新興地位增色。
「這是一件事關聲望的事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 Jeffrey Frankel 表示。「他們急於獲得外界對其經濟強國地位的承認。」
問題是,這類本幣互換的使用細節很少。這引發了它們在幫助人民幣國際化方面能否發揮核心作用的疑問,同時也凸顯了中國在全面融入全球貨幣體系之前還要走的路。
「大多數本幣互換實際上並沒有被使用,」 紐約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際經濟主任 Benn Steil 表示。中國央行沒有回應關於這類協議確切使用金額的問題。
除非發生緊急危機,否則幾乎沒有理由從上述本幣互換中獲取現金。同時,由於資本管制收緊,4 月份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有率下降至兩年半低點。
巴基斯坦和南韓等國家的央行去曾使用過上述本幣互換安排。
隨著新貨幣互換安排的放緩,協議下的最大可用金額已經走平。這可能與當局為了支持人民幣匯率而干預匯市,從而導致中國外匯存底從 2014 年的 4 萬億美元峰值下降至約 3 萬億美元有關。
從某些方面來講,貨幣互換可能會削弱中國央行推廣本國貨幣的作用,因為協議允許互換的對手方購買美元或歐元。Steil 表示:「獲取人民幣互換安排的最終目的是確保獲得美元的流動性」。
中央銀行的貨幣互換有點類似消費者信用透支。中國央行將人民幣匯給提出互換要求的那些國家,他們再將資金用來支付從中國進口貨物的貨款 -- 特別是在政府經歷資金危機的情況下 -- 或者將其換成另一種貨幣。然後,雙方在商定的日期償本付息。
中國央行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從未有意針對貨幣互換的數量和規模設定目標,將繼續本著平等、自願和互利的原則在相關工作上取得進展。
貨幣互換並非由中國首創。聯儲會在 1962 年冷戰最嚴重時期開始與包括西德在內的盟國進行外匯互換交易以規避黃金儲備的損失,並於 2007 年恢復了上述安排來遏制金融危機。
在危機期間,歐洲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參與了貨幣互換,並在英國脫歐等特殊時期加強了這種安排。
不過,中國央行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與日俱增,也凸顯了其貿易伙伴國擁抱中國經濟實力的意願。
埃及與中國在去年 12 月份簽署了約 26 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從而允許這個北非國家在本幣自由浮動之後鞏固外匯存底。
Marketfield Asset Management 執行長 Michael Shaoul 表示,「鑒於中國央行是由政府控制的,大家可以將此視為一種貨幣外交,並不僅僅旨在提升人民幣的形象,更是為了中國自己的影響力。」
Fidelity International 投資方案設計主管 David Buckle 認為,貨幣互換對於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央行外匯存底中的使用也會發揮一些作用,因為人民幣已經被納入 IMF 的特別提款權籃子。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