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軍談如何振興實體經濟:要解決好增量的培育問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26 16:30
經濟日報原標題:實體經濟應得到更多甜頭——國研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談如何振興實體經濟
【經濟日報·視點】2016年我國GDP增速為6.7%,經濟增速繼續位於世界前列。但透過經濟增長具體指標,也有人發現實體經濟發展不及預期。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風險如何化解?振興實體經濟應該怎麼幹?如何進一步為企業減負?這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答——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6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GDP增速為6.7%,其中四季度GDP增速為6.8%。這意味着中國經濟增速繼續位於世界前列。
從具體指標看,2016年,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實際同比增長6.0%,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1%,民間投資同比增長3.2%。透過這些指標,外界在擔心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不及預期,「脫實向虛」的風險在加大。
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風險如何化解?振興實體經濟應該怎麼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專訪。
記者:結合2016年的國民經濟數據,您怎麼評價這一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的總體表現?
李佐軍:總的來說,2016年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喜憂參半。從「喜」的角度看,儘管規上工業增速比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但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速為5.8%,二、三、四季度均增長6.1%,工業生產企穩態勢明顯。在工業生產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8%,明顯快於全部規上工業增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5%,高於全部規上工業增速4.5個百分點。從投資看,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5.8%,增速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高7.7個百分點。此外,PPI結束了連續54個月下降的態勢,且四季度各月份同比漲幅明顯擴大,表明需求在增加,企業效益在好轉。從「三去一降一補」看,鋼鐵、煤炭圓滿完成全年去產能任務,全年原煤產量比上年下降9.4%。
從「憂」的角度看,2016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0%,增速較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速為3.2%,遠不及8.1%的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表明民間資本的投資意願明顯偏低;國資監管系統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3%。相比之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比上年加快5.9個百分點,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22.5%,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增長34.8%,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比上年增長15.2%。
此外,我們還要看到,2016年實體經濟部分指標表現較好,本質上並不是實體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成長的結果,而是主要受三個外部因素的拉動,具有不可持續性。首先,2016年新增長貸款規模和M2高速增長;其次,房地產在2016年前三個季度一路高歌猛進,拉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再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總的來看,這些外部因素都屬於非正常因素,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
記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於「脫實向虛」的討論很多。從長遠角度看,「脫實向虛」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怎樣影響?
李佐軍:總體來說,這兩年我國經濟發展中「脫實向虛」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這裡面除了實體經濟自身的發展出現新情況、新問題外,虛擬經濟過度發展的現象也很明顯。首當其衝的是房地產,由於一線城市和二線部分熱點城市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形成了資產價格泡沫;三四線城市又積累了大量的商品房庫存,擠占了大量的資金。
最近幾年來,很多原來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家的名片上都開始印着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與金融相關的名號。這個現象說明,許多企業家都在玩金融,把實體經濟晾在了一邊。
企業家們作出這樣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金融的錢太好掙,而是因為實體經濟的錢太難掙,他們不得已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轉向了投資和投機領域。
這樣做帶來了不利後果。首先,不利於我國繼續發揮現有的製造業優勢。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我國一直被譽為全球製造業中心或「世界工廠」,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在傳統製造業領域裡具有獨特優勢。從發展階段看,我們現在還很難與發達國家在高端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展開正面競爭。如果任由「脫實向虛」,不充分發揮自身的製造業優勢,則很可能會削弱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其次,「脫實向虛」還會帶來經濟泡沫和經濟風險的累積。如果我國的經濟發展不靠實體經濟,而是將資源過多地轉向投資或投機,就會加劇形成資產泡沫,累積金融風險,給長遠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巨大隱患。
再次,從社會心理層面看,大範圍持續「脫實向虛」,會導致整個社會出現短視、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這對於整個民族的長遠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記者:前一段時間,曹德旺和宗慶後都談到中國實體經濟稅費負擔的問題。您怎麼看?
李佐軍:這段時間,大家確實很關心稅費問題。要釐清這一問題,先要了解我國財政收支的現狀。首先,我國財政供養的機構過多,人員十分龐大。其次,從政府職能角度看,政府本身還承擔着許多直接抓經濟工作的職能,比如直接投資、直接招商引資等,這就需要政府加大經濟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力度。再次,從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看,由於體制的原因,很多財政資金沒有真正用在刀刃上,很多項目沒有嚴格遵循成本約束,也不太講效率。
正是這三個因素導致我國財政支出的壓力一直很大,也倒逼政府維持較高的稅收,甚至是「稅不夠,費來湊」,導致許多企業感到稅費負擔比較重。
因此,要想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關鍵是要減輕財政支出壓力,特別是要通過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政府投資效率,來減輕財政支出壓力。而所有這些都尚在進行中,達到目標還需假以時日。
記者:化解「脫實向虛」的風險,關鍵要靠振興實體經濟。在您看來,中國的實體經濟還面臨着哪些壓力和問題?
李佐軍:從需求側來看,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影響下,我國實體經濟產品的市場需求總量有些下降。從國內看,受經濟增速下行的影響,我國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加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滯後,使得實體經濟產品的消費需求增長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時,我國正處於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階段,由於實體經濟的發展未能與消費結構升級同步,導致國內的產品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不少人選擇到海外購物,擠占了國內產品的市場空間。
從供給側來看,一方面,隨著「高成本時代」的悄然到來,土地成本、高房價帶來的土地租賃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環保成本、人才成本、勞動力成本、融資成本、知識產權成本、物流成本、稅費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都面臨上漲壓力。所有這些成本的上升,都會侵蝕企業的利潤空間,有些企業消化不了,就難逃破產淘汰的命運;有些企業雖然勉強維持,但也會處於持續虧損狀態。
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企業普遍面臨着產品轉型升級、尋求高附加值的重任。在產品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需要人才、技術、知識、資訊等高級要素來支撐。但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要真正具備這些要素條件,往往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這對許多實體經濟中小企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記者:美國加快製造業回流,東南亞國家製造業的成本優勢也在顯現。在您看來,提振中國的實體經濟,需要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李佐軍:解決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必須站在全球的角度來思考。從實體經濟自身看,首先,必須解決其發展中面臨的存量矛盾和問題。多年來,實體經濟發展中累積了產能過剩、庫存過多、負債率過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加快解決,才能讓實體經濟輕裝前行。
其次,要解決好增量的培育問題。特別是要幫助實體經濟企業培育新的意識、新的技術、新的產業、新的產品、新的業態、新的模式、新的品牌。培育新的意識,就是要培養其工匠精神;培育新技術,就是要為其開發新產品服務;培育新產業,就是要選擇附加值高、能夠消化高成本的產業;培育新的品牌,就是要打造「百年老店」,樹立國際性品牌。
當前,實體經濟發展比較難,也與外部環境的不利有關。這就需要政府努力為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政府要為實體經濟企業提供良好的服務。例如,要全力保障實體經濟企業的產權或所有權、自由選擇權、平等交易權等權利,解決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後顧之憂;要為實體經濟企業提供良好的政務服務,如提供良好的培訓、資訊、融資等服務;要為實體經濟企業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設施環境;要為實體經濟企業提供好的文化環境,如鼓勵企業創新創業、寬容失敗、講究誠信等。
另一方面,要努力為實體經濟創造一個與虛擬經濟公平競爭的環境。相對虛擬經濟來說,實體經濟的發展處於劣勢。因此,要通過加快改革,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抑制資產價格泡沫,消除虛擬經濟的暴利,同時使實體經濟能獲取社會平均利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林火燦)來源:經濟日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