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金融機構對「十三五」發展有信心 料服務業GDP佔比50%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02 15:35
今年是中國「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對於未來的「十三五」規劃,外資金融機構給予極大的關注,他們普遍對中國未來5年的經濟發展抱有信心。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將繼續上升至50%以上。
香港《文匯報》援引中新社報導,瑞銀的研究報告預計,中國決策層已提出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倍的目標,這要求未來五年GDP要保持6.5%以上的年均實際增速,「十三五」規劃很可能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6.5%左右。
報告稱,為了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下實現中高速增長,中國決策層計劃推動創新發展、升級製造業、增加研發支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區域協調發展。未來幾年,中國研發費用支出佔GDP的比重或進一步上升,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新企業註冊也將繼續較快增長。決策層已要求深化國企、財政和金融等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同時要求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瑞銀經濟學家張寧表示,中國「十三五」規劃將繼續出台促進就業、提高工資增速、擴大社保覆蓋範圍、進一步發展服務業的相關政策,從而繼續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中,降低行業准入、放開競爭性領域服務價格將有助於吸引相關領域的私人部門投資。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將繼續上升至50%以上。
日前結束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十三五」期間要保持中高速增長。著名評級機構穆迪稱,五中全會公報要點與政府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一致,例如增加消費對GDP的貢獻仍是政策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創新的強調也符合政府推動經濟向高附加值領域轉移的舉措,公報還重申政府將致力於逐漸推進市場改革、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開放競爭性領域,預計按照上述指導方針制定的更具體措施將在不久後陸續出台。
穆迪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挑戰是「在不影響短期宏觀經濟穩定性的前提下,轉變由政府主導的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