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合理引導民間資本流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7-21 09:02
厲以寧指出,要引導民營經濟到國內最需要發展的領域,從體制解決公平競爭和市場準入問題。
中新社援引人民日報7月21日的報道稱,北大民營經濟研究院院長厲以寧撰文指出,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什么大量民間資本不投向實體經濟,而投向虛擬經濟或者參與資產炒作?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領域是限制進入的,民間資本沒有好的去向,于是紛紛流到資產市場。即使民間資本可以進入的領域,由于競爭不公平,也常常利益得不到保證。“新36條”告訴我們要把民間資本引導到國家需要發展的領域和行業。
哪些是國家需要發展的領域呢?民營企業家需要明白,中國的GDP應該由更多的高科技產品構成,因為這代表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從經濟發展史來看,182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占了全球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十幾,遠遠高于其他西方國家。但這只是總量,我們更應看重它的構成。那時候,中國GDP固然有那么多,但主要產品是糧食、茶葉、瓷器、絲綢、手工織的棉布等。英國GDP雖然比我們低很多,可是它生產了機器設備、鋼鐵、蒸汽機等當時的高科技產品,有向前發展的可能。
目前,要引導民營經濟投向高科技領域,需解決諸多障礙。體制上的障礙就是要解決公平競爭和市場準入問題。技術上的障礙,主要是“融資難”,上市受到很多限制。
應該說,無論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都不是政策追求的目標。我們政策目標應該讓國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地提高。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進退機制應該是怎樣?我認為,這個機制的前提應該是公平競爭,誰的競爭力強,就把其它企業淘汰掉。
從國有企業的角度看,民營企業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伙伴。大型國有企業,離開一大批民營企業怎么能發展起來?計劃經濟時代國企沒有競爭對手,自身也難以有大的發展。現在有了競爭對手,在市場中各自應取長補短,才能有所提高。
從民營企業的角度看,民企也并不需要追求國退民進。尤其在國際市場上,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都是中國的企業,都是民族企業。無論哪個企業,只要競爭力強,能打入國際市場,擴大市場份額,就是我們的驕傲。
(王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