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銀保結構調整,2009年注定是保險的陣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1-20 10:00


2009,注定是個陣痛之年。

這一年里,三大巨頭之中,以中國人壽(指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壽”)和太保壽險(指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保壽險”)為代表,引領了幾乎席卷全行業的轉型舞步,其代價是:2009年1-11月,中國人壽和太保壽險分別同比負增長3.1%和1.6%。

詭異的是,兩巨頭驟然調頭并沒有把壽險行業整個兒拖進負增長的泥沼。

相反,2009的前11個月,壽險行業保費實現8.4%的同比增長(實現保費收入7464億元),亦是全行業連續3個月同比增速上升。


“負”增長鏡像

對于國壽和太保而言,肇始于2008年四季度的結構調整,幾乎注定要伴隨著至少一年的負增長之痛。

其結構調整的內涵是,國壽要將之前作為保費頂梁柱的3-5年期分紅產品拉長至10年甚至更長的期限;而對于太保而言,則是幾乎徹底廢掉曾經是保費收入中兩大主力之一的萬能險,與此同時,還要在銀保渠道取躉繳產品而代之以10年期的期繳分紅產品。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個由規模轉向品質的動聽故事。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其過程卻不無艱難。

作為國內第一家試水銀保期繳產品的太平人壽,其分管銀行保險業務的副總經理劉耀年回憶,在最初的兩年中,期繳業務幾無根本進展。

兩巨頭的調整之路亦不百分百順利。

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國人壽累計實現總保費收入2744億元,同比下降2.27%,出現連續7個月累計保費同比負增長;而太保肇始于2008年四季度的業務結構調整,導致萬能險保費收入大幅收縮,盡管同期銀保渠道期繳保費增速較大,但截至2009年11月末,其保費收入則已連續14個月同比負增長。

而就整個行業而言,盡管2009的前11個月壽險保費收入實現8.4%的同比增長,但其增速相較2008年同期已大降超過40個百分點。

而對所謂“負增長”之說,一位精算人員稱并不意外,他同時指出,由于比較基數的變化,這種負增長通常在一年以后漸漸緩解甚至扭轉。“在一年之內,比較的基數都是結構調整之前的數據,一般都會有很大程度上的負增長,只要一旦調整超過一年,一方面是新業務漸上正軌,另一方面比較基數部分體現了結構調整后的保費收入,理論上講,其負增長情況就會大為改觀。”

現實與此不無吻合。

統計數據顯示,同期無論中國人壽抑或太保壽險,其累計保費收入的負增長區間均進一步收窄:截至2009年11月末,中國人壽月累計保費收入同比下降2.27%,為近7個月來最低,降幅較10月末減少了1.8個百分點;至于太保壽險,其保費收入雖連續14個月同比負增長,但降幅已收窄至1.5%,與“打平”僅一步之遙。

與此同時,國壽月保費收入已經連續三個月同比正增長,這意味著其對比2008年同期剛剛開始結構調整之時,已經有實質性的進化。至于太保壽險,普遍的預測是,其有望于2009年底實現保費收入增長的“負轉正”。

而在一年之前,太保高層為2009年太保壽險定下的目標,則恰恰是,“總體增長速度保持與市場發展相協調,避免出現負增長”。

而在另一層面,2009年的“負”增長并不都是負面信息,其核心點在于,由于繳費期限的拉長、產品種類的成功切換,同樣單位的保費收入,其內涵價值卻是成倍提升。

非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11月,太保壽險在個險和銀保首年保費中分紅險和傳統險的占比都已經超過95%,而在2008年一季度時,太保萬能險占比還在5成左右。

至于太保著力體振的銀保期繳業務,雖同期規模型業務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負增長20.8%(但降幅已逐月收窄),而銀保長險壽險期繳則大幅增長337%,期繳保費達到53億元,居行業第三。

高增長手段

在調整的主旋律之外,平安、人保壽險等公司則在2009乘勢反撲。

實際上,整個壽險行業得以在結構轉型的同時仍舊保持正增長,恰恰是緣于上述公司貢獻良多。

截至2009年11月末,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新華、泰康、太平、人保壽險等七家主要壽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6445.9億元,同比增長9.8%,甚至還要高于行業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

而在其中,平安2009年以來持續保持超過30%較高增長,截至11月末累計保費增速33%;至于人保壽一季度保費規模同比以翻番的速度增加,下半年增幅控制在70%左右,但增速仍然遠高于其他主要壽險公司。截至2009年11月底,同比增長高達77%。

銀保則是平安和人保壽險實現高增長的最主要抓手之一。

非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1月平安銀保渠道保費增速仍維持在100%以上,增速位七家主要壽險公司之首,而人保壽近期銀保渠道保費規模增速略有下降,但其11月同比仍高達92%,為銀保新單保費收入之行業老二。

對于平安的高增長,眾所周知的最大緣由是,其在萬能險上投入重金,在低利率環境下以相對高結算利率吸引買客,尤其是其在2009年一季度,其結算利率一度超過國壽等公司100個基點以上。

非公開統計數據顯示,進入二季度以來,平安長期萬能產品智贏人生一直處于其個險渠道新單業務產品的第一位,新單保費約占11月份個險渠道新單總保費的39%;而在銀保渠道,平安仍舊以具有高結算利率的兩款萬能險產品金玉滿堂和金彩人生為主打,其新單保費在新單總保費中的占比分別為42%和3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之后,平安在個險和銀保的萬能險結算利率急劇下調,并導致其相對于競爭對手的利差空間大大收窄:2009年1月,其個險和銀保的月度年化結算利率還高達5.25%(同期國壽結算利率僅為3.85%),但到2009年10月,分別降至年度最低點4.25%和4%(詳見本文末“萬能險結算利率排行榜”)。

而在其間的7月,被外界認為幾乎完全放棄萬能險陣地的中國人壽,則小幅調高結算利率至3.9%,直逼前者。

2009年11月,平安再次對結算利率進行微調:個險由4.25%上升至4.375%,銀保由4.0%上升至4.1%。

對此,中金公司分析師稱,平安該舉措仍屬策略性微調,意在保持其萬能險產品相對主要競爭對手較為突出的吸引力……12 月宣布結算利率調升也有助于公司在2010 年初獲取保費收入增長的“開門紅”。

2009年最大黑馬并不是平安,而是人保壽險,截至2009年11月底,該公司總保費收入487.8億元,甚至超過公認的第六大壽險公司太平人壽一倍有余。

與平安相類似的,結算利率亦是其高舉高打的王牌之一,其結果是,1-11月該公司個險新單保費收入中,萬能險產品占比超過75%!

但與平安不同的是,其和諧人生A之結算利率自2009年1月至11月,幾乎始終保持在4.25%-4.35%的區間內。

期繳表里

調整并非一蹴而就。

就銀保渠道而言,如何從原先一水的短期躉繳產品轉型為完全意義上的期繳業務,在執行層面本身就是一件極具挑戰之事。

上述精算人員稱,盡管當下有諸多主要公司已經基本完成銀保躉繳產品向期繳的切換,但由于期限長短的差異導致內涵價值更大參差,“即使同樣是期繳業務保費收入,也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他指出,目前上述七大壽險公司中,國壽、太保、新華和太平在銀保渠道開始較大規模上期繳業務。至于平安、泰康、人保壽險仍舊熱衷于躉繳業務,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期繳推進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09年初以前,銀保期繳幾乎只有新華和太平兩家默默耕種,但在2009年1月,兩家公司不約而同地遭遇了期繳業務的爆發期。

比如,同期太平人壽銀保長險期繳保費收入超過2億元,幾乎是全部銀保首期規模保費的六分之一,截至12月1日,太平人壽2009年銀保期繳保費收入已達26億元;同樣在2009年1月,新華人壽銀保新單保費收入中約五分之二的部分為長險期繳保費,同比增長超過300%。

然而,由于此后國壽和太保壽險的跟進,銀保期繳業務的格局被迅速改寫。

一個是,在總保費負增長的同時,太保銀保長險壽險期繳卻大幅增長337%,期繳保費達到53億元,躍居行業第三位。

至于新華人壽,則遭遇到壽險老大中國人壽的直接狙擊:就在2009年11月以前,其銀保期繳規模一直領先行業,但在11月,卻被中國人壽以1.5億元的些微優勢超越,退居行業第二,保費規模102.5億元。

一個特例是,在四家較重銀保期繳業務的主要公司之中,太平人壽是最小一只。

不過,若從另一視角審視,卻有另一番價值邏輯。

上述人士稱,嚴格意義上講,銀保期繳業務繳費期間在10年以上方可作為長期期繳業務處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大多數公司仍舊主攻3-5年期期繳產品,并視同長期期繳業務。

“這兩者中間的差別是,繳費3-5年的期繳產品,內涵價值可能不到10年期產品的一半。”他說。

非公開統計數據顯示,上述四家公司中,國壽與太保兩家,其銀保期繳保費收入中,有超過90%以上為三至五年期的短期期繳產品,而新華人壽其五年期產品占比超過82%,至于太平人壽,則是100%的十年以上期繳構成。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