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興市場持續發燒 瞄準基建投資標的
鉅亨網謝淑娟 綜合外電
以往,新興市場是美國投資人在安排投資組合時,比較不會考慮的地方;因為還看不見任何有意義的的回報。但現在不同了。中國、巴西和印度崛起,釋放出許多誘人的條件,潛在收益相當高。為追求投資多元化,人們開始將目標移至國外,爭先恐後地進入這些市場。
由於經濟衰退,美國市場回報低、收益低,若僅安排投資部位在國內市場,無論是股市、債市或現金市場,都得不到什麼報酬,風險也較以往大。左右市場的因素還包括了政治風險。怎麼看,未來的收益前景都不樂觀。而一向是海外投資熱門地點的歐元區、英國及日本,也在金融風暴中元氣大傷。
當前,跨國投資風氣越來越盛,但多半吹進新興經濟體。Emerging Global Advisors 研究機構 CIO 暨研究部門主管 Richard Kang 在《Forbes.com》撰文指出,經濟增長和貿易格局持續從已開發國家轉移至所謂的開發中國家。近期更有統計數字顯示,這些新興國家逐漸不再那麼倚重出口貿易,經濟趨向自體成長 (organic growth)。像高盛 (Goldman Sachs) (GS-US) 就預期至 2020 年,中國的人均所得 (per capita income) 會增加 175% 以上。
那麼,拉動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的要素為何?一批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努力攀登社會經濟的階梯,加以中產階級日益茁壯。這樣的環境不僅創造就業機會,也點燃製造業的引擎,進而帶動經濟多方發展,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商品和服務。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的經濟活動型態擴張,已不限於以往的農業或依賴自然資源,人口大規模遷移至提供許多機會的城市中心。這樣充滿活力的都市化過程是再自然不過了,而最重要的關鍵便在於政府對轉型和增長的干預管理。
印度總人口 11.7 億,其中有 28% 的人居住在市區,該國投資審議委員會 (Investment Commission) 預計至 2021 年,數據將上升到 40%。為了應付這樣的增速,政府須在未來 5 年內擴大基礎建設開支至 500 億美元以上。連帶的,水源供應和衛生設施的建設也要提高 300 億美元。透過這些項目,Kang 認為工程建築暨製造公司 Larsen & Toubro 有望受益,金屬礦業公司 Sterlite Industries (SLT-US) 也是入幕之賓。
中國方面,北京政府先前推出 5850 億美元刺激方案,當中有 65% 是花在基礎建設上。公路、鐵路、電力系統,以及港口的投資修築,將使礦業龍頭江西銅礦 (600362-CN) 和中國鐵路建設公司 (01186-HK) 受惠良多。
至於巴西,總統魯拉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 承諾撥款 8780 億美元提升國內公共建設,預計至 2014 年動用 5200 億美元。除此之外,巴西將在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主辦 2016 年的夏季奧運,因此在這之前,政府將投入 144 億美元來修補和建設道路、機場、鐵路、地鐵,以及飯店等必要設施。金屬礦業巨頭淡水河谷 (Vale) (VALE-US) 與電信供應商 Vivo Participaciones 將大顯身手。
以上這些人口資料、教育、都市化和商品主題,就是新興市場的投資標的。且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回顧 2007 年中至 2009 年中,全球經濟可說是處於災難狀態。這段期間,增長動力多半由新興市場基礎建設拉動。這樣的狀況在歷史上發生過數次:二次大戰後歐洲的馬歇爾計劃 (The Marshall Plan),二次大戰後日本的重建計畫,以及南韓在韓戰 (Korean War ) 後的振興計畫。這些地方數10年前也被稱作「新興市場」,但現在已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巴西、印度現時的發展與當時的歐洲、日本、南韓沒什麼不同,差別在於他們不是歷經戰爭,而是從社會主義脫離,或長期的政治因素導致國家發展不全。這些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機會,投資人只需好好放置手上的籌碼。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