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債血償 約旦吊死女囚 報復IS燒死機師 美加碼軍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05 08:09
蒙面人看守
囚犯卡布利及里沙維被問吊。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極端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於香港時間昨(4)日凌晨發布影片,宣布已燒死去年12月被俘的約旦空軍機師卡薩斯巴。約旦證實卡薩斯巴已遇害,揚言採取「驚天動地」的報復,並在數小時後處死2名「基地」囚犯,包括ISIS早前要求約旦釋放的女死囚里沙維。卡薩斯巴被殺激發約旦民憤,全國各地有民眾上街,要求政府盡快處決在該國被囚的恐怖分子,「以洩心頭之恨」。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約旦此前同意以里沙維交換卡薩斯巴,但要求ISIS先提供卡薩斯巴仍然在生的證據,談判最終破裂。卡薩斯巴被處決影片曝光時,他的父親正在約旦首都安曼出席部族會議,他聞訊後隨即一臉悲憤地離開會場,其後促請約旦政府為兒子報仇。約旦國營電視台其後引述約旦軍方發言人證實,卡薩斯巴早於上月3日已被殺。
影片曝光後不久,約旦政府揚言執行「強硬果斷且驚天動地」的報復,稱將會處死6名囚犯,並在當地時間凌晨4時(香港時間上午10時),把里沙維及另一伊拉克囚犯卡布利問吊。卡布利2007年因干犯恐怖主義罪名被判死刑,此前有報導指出,約旦政府曾打算以他和里沙維「二換二」,交換卡薩斯巴和日本人質後藤健二。
正訪美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隨即縮短行程,並在返國前到白宮會晤美國總統歐巴馬。阿卜杜拉二世譴責ISIS殺害卡薩巴斯是懦夫行為,歐巴馬則稱事件是ISIS邪惡和野蠻的又一例證。美國其後宣布,把每年對約旦的援助從6.6億美元(約51.2億港元)增至10億美元(約77.5億港元),協助約旦打擊ISIS。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及安理會分別發表聲明譴責ISIS行徑,英國和日本亦譴責事件。
卡薩斯巴被殺引爆約旦社會民憤,安曼有數千人上街遊行,民眾揮舞約旦國旗,高呼「我們會報仇,會為我們孩子流的血報仇」。卡薩斯巴家鄉的遊行更演變成反政府示威,示威者焚燒車胎,並縱火焚燒政府建築物,當局出動防暴警察,現場氣氛緊張。有示威者表示:「我要看到里沙維及監獄內其他恐怖分子被燒死,只有這樣才能洩我心頭之恨。」
約旦是美國牽頭的反ISIS國際聯盟成員之一,亦是少數參與空襲敘利亞境內ISIS勢力的阿拉伯國家。卡薩斯巴駕駛的F-16戰機去年底在敘利亞北部墜毀,他被ISIS生擒,成為國際聯盟去年夏天展開空襲行動以來,首名被ISIS俘虜的士兵。
據中新社消息,ISIS昨日發布燒死約旦機師卡薩斯巴的視頻,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殘害生命的恐怖行徑。中方認為,國際社會應按照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以及其他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恐怖主義威脅,維護地區和世界安全穩定。
約旦機師卡薩斯巴被殺的影片曝光後不久,約旦軍方稱他其實早於上月3日已遇害。如果說法屬實,意味ISIS此前蓄意製造卡薩斯巴仍然在生的假象,把日本人質後藤健二的換囚協議與卡薩斯巴生死綑綁,完全是一場騙局。
ISIS上月24日宣布已殺死日本人質湯川遙菜後,要求約旦釋放女死囚里沙維,交換後藤性命,更威脅約旦如果不從,便會殺死卡薩斯巴。約旦其後表示願意釋放里沙維,不過重申ISIS必須先證明卡薩斯巴仍然在生,但ISIS未有回應,談判最終破裂。(接下頁)
[NT:PAGE=$]
共同社報導,自從卡薩斯巴去年被俘,約旦已計劃用里沙維交換,因此需確保卡薩斯巴安全獲釋,才會釋放里沙維。約旦尤其擔心釋放里沙維後,才證實卡薩斯巴已遇害,屆時必定英名盡喪。
旦未有透露如何或何時得悉卡薩斯巴早已被殺,同樣引起疑問。如果約旦在ISIS提出換囚前已知悉內情,或意味在整個換囚談判中,只有日本政府被蒙在鼓裡。
ISIS處決約旦機師卡薩斯巴的影片,在拍攝角度、情節以至剪接等後期製作都明顯花了不少心機,猶如電影一樣,相信是要加強震撼度,為組織吸納更多支持者,同時明確警告其他國家。ISIS今次改用火刑,相信是想避免把同屬遜尼派的人斬首,影響招募支持者。不過有美國專家認為,影片只會引起反效果,刺激約旦人民更支持政府強硬對付ISIS。
最新片段長逾20分鐘,以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宣布加入美國牽頭的反恐聯盟開首,其後卡薩斯巴在鏡頭前供述參軍過程、參與空襲和戰機墜毀經過。場景一轉,卡薩斯巴站在廢墟中,身後站一排持槍蒙面人,他之後被困鐵籠,武裝分子點燃地上的火藥引,把他活活燒死。
片段最後兩分鐘列出多名參與空襲的約旦機師名單,懷疑是卡薩斯巴供出,ISIS並為每名機師懸賞2萬美元(約15.5萬港元)。
外界普遍認為,ISIS希望透過影片加強宣傳,同時向約旦及日本等國家發送訊息,警告參與美國反恐聯盟可能招致的後果。但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反恐專家克魯克香克認為,影片只會引起外界反彈,CNN執法專家富恩特斯認同說法,「我認為ISIS犯下大錯」。
ISIS似乎亦知道影片會引起爭議,在發布影片短短10分鐘後,便在聖戰論壇張貼指引,詳列支持燒死卡薩斯巴的「理據」,指此舉「符合伊斯蘭教原則」。
英國《每日鏡報》國防與安保編輯休斯認為,ISIS以兇殘手段處死約旦機師卡薩斯巴,可能有意激起約旦公憤,誘使約旦政府全面鎮壓聖戰分子,為潛伏當地的恐怖分子提供開戰藉口。休斯指,一旦約旦因此爆發內亂,ISIS便可像在伊拉克和敘利亞般,乘機揮軍入侵,進一步逼近「最終目標」以色列。
文章指,ISIS一直不滿約旦作為阿拉伯國家,立場過分親西方,文化亦較開放。外界普遍相信,約旦有不少同情聖戰分子的強硬保守派,並組成多個「沉睡小組」(Sleeper Cell)伺機施襲。休斯表示,ISIS一直把約旦視為他們與以色列之間的最後障礙。
以色列此前多番警告,如果約旦失守被ISIS滲入,便會向該組織發動全面戰爭。休斯形容中東地區已「站在刀尖上」,恐引爆不堪設想的暴力浪潮。接下頁)
[NT:PAGE=$]
另一邊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昨日承認要為2名日本人質被殺害負責,但堅持早前宣布向中東提供援助時,點名應對ISIS並無不妥。對於安倍有意借事件修改俗稱「和平憲法」的憲法第九條,專家批評方向完全錯誤,認為日本應反省的是外交能力缺失,重新確認作為一個和平國家的道路。
非政府組織「和平之船」共同代表、「集體自衛權問題研究會」代表川崎哲指出,今次人質事件中,日本政府由始至終如盲頭烏蠅,就連人質身在何處也毫無頭緒。川崎又質疑人質被扣押的幾個月期間,政府到底為營救兩人做了甚麼事情。
川崎認為,日本當務之急是反省和汲取教訓,討論如何構建獨立自主的外交和情報收集能力,「但安倍試圖擴大自衛隊活動範圍,方向完全錯誤,這太不合理了」。上智大學教授中野晃一同樣質疑安倍的修憲意圖,「修憲就能讓自衛隊變成超人保護一切嗎?這時候更應珍惜和展示日本作為一個和平國家的實際成果」。
對於安倍揚言要恐怖分子付出代價,川崎擔憂對方「過於積極的發言」可能被誤解成日本將參加空襲,或激發ISIS的敵對心態。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空軍機師證實遇害後,約旦政府誓言報復,但美國牽頭的反ISIS聯盟是否如此穩固,依然令人懷疑。就在燒死卡氏的片段流出數小時後,《紐約時報》便披露,卡氏去年底被擒後,另一華府中東盟友阿聯酋便已停止參與空襲ISIS,據報理由是懷疑一旦機師在ISIS控制地區失陷,美國沒有足夠能力將其救出。
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表明,華府未來戰略上會尋求地區盟友協助應對危機,抗拒派地面部隊上陣,其拉攏沙特阿拉伯、約旦和阿聯酋等盟國同派戰機空襲ISIS,便是實例。倘若盟友紛紛退出,顯然會令華府盤算受挫。這可以解釋為何美國如此重視與約旦的關係:歐巴馬不惜調動行程,以趕及與提前返國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會面,公開表達對約旦的支持,強調事件只會「加強同盟打擊ISIS的決心」,更重申會給予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軍事援助,並將基本援助由每年6億美元加碼至10億美元。
然而,約旦反恐立場是否穩固仍成疑問。一名約旦前部長向中東新聞網站al-Monitor形容,活燒機師事件是阿卜杜拉二世過去10年來的最大挑戰,其一爭議便是約旦本身究竟應否派戰機轟炸ISIS。此外,儘管卡氏父親高調要求政府報復ISIS,但卡氏被擄期間其家族與王室關係漸生裂痕,卡父上周六更曾說與ISIS的戰鬥「不是我們的戰爭」。阿卜杜拉二世其實偏離先父與華府保持距離的政策,部分民眾視卡氏的遭遇為國家在反ISIS戰爭與美國走得太近的後果,時有評論質疑約旦應知道要置身事外。但亦有專家認為,今次事件令約旦朝野和民眾同仇敵愾,會促使約旦與美國加強反恐合作。
ISIS燒死約旦機師的約22分鐘駭人片段,美英各傳媒報道時多點到即止。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紐約時報》、霍士新聞網絡以至英國暢銷小報《每日郵報》,周二都只以文字或旁白交代事件。CNN主播向觀眾說明不播片的兩個原因:首先畫面本身恐怖和殘忍,另外是影片對ISIS有極高宣傳價值,傳媒不會助其宣傳。霍士新聞只播放不見火的硬照。主播史密斯(Shepard Smith)描述影片內容時,提醒不想知道發生何事的觀眾「把電視調校靜音5至6分鐘」。《紐時》則刊登卡氏站在籠外、後有ISIS成員的照片。《華盛頓郵報》網上版只刊登卡氏穿制服資料圖片,總編輯巴倫(Martin Baron)事後認為可效法《紐時》,「在鐵籠之外和火焰之前。這與我們之前處理斬首(新聞)底線相同」。
「血債血償」的做法在阿拉伯世界奉行已久,由於阿拉伯半島歷史上沒有中央政權及共同法律,要解決部族間的衝突,便依賴相互報復,相信此舉能有效維持各族群之間的勢力平衡,並以血腥手段令敵人害怕。敘利亞前總統阿薩德曾以此方式鎮壓當地城市哈馬的叛亂者,美國《紐約時報》著名記者弗里德曼到被鏟平的哈馬部分地區採訪,對眼前景象大為震驚,將這手段稱為「哈馬法則」。
自古以來,阿拉伯部族不視殺害敵人為不道德,相反若部族中有人被殺而沒報仇,其他部族便會蔑視繼而任意殘殺。加上阿拉伯地區幅員廣大,兇手容易逃逸,便產生共同負責的概念,衍生個人犯錯誅連同族的做法。
阿薩德1980年在任期間險遭暗殺,為報復發動反政府叛亂的遜尼派穆斯林,他在叛亂根據地哈馬展開大屠殺,造成逾4萬人死亡。弗里德曼1982年採訪當地後,形容阿薩德的以牙還牙做法為「哈馬法則」。
「哈馬法則」獲阿拉伯統治者推崇,以恐懼治人令人不敢反抗。沙特阿拉伯政治分析家哈馬德表示,多個阿拉伯國家內戰不斷,歸根究柢是從沒改變這種想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