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逼宮癱國會 發債不成引財政危機 野田下台倒數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日本自民黨和國民生活第一黨等多個在野黨派,以「首相野田佳彥缺乏執政能力為由」,在參議院通過針對野田的問責決議案,令野田成為日本史上第 3 位被問責的首相。為迫使野田盡快提前大選,在野黨已準備杯葛參議院 9 月 8 日休會前的所有會議和辯論,癱瘓國會,隨時影響政府發債周轉的能力,引發財政危機。分析家形容,野田政府已進入末日倒數。
香港《明報》報導,參議院 220 名議員昨 (29) 日以 129 票贊成、 91 票反對,通過問責決議案。自民黨總裁谷垣禎一稱,野田「在內政外交上屢次失誤,不斷損害國家利益,欠缺治理國家的能力」,認為野田應當立即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與不信任動議不同,問責決議案不具約束力,也不能逼令野田辭職,但足以向野田內閣施加更大政治壓力。
今次野田問責案由在野7黨聯合提出,主要「罪名」是野田政權一意孤行通過增加消費稅法案。不久前,野田為促成自民黨和公明黨贊成調高消費稅,承諾「近期」解散眾議院,但執政民主黨內許多議員因選情不利,抗拒提前大選,野田近日也一再迴避明言「近期有多近」,導致今次在野黨出招。
在野黨在參議院佔多數,隨著問責決議案通過,在野黨已表明不會出席在參議院的所有會議和辯論。目前距離本屆國會休會只有10天左右,但制訂來年預算所必須的《赤字公債發行案》等重要法案,仍懸而未決。若在野黨癱瘓參議院,《赤字公債發行案》很可能因無法審議而難產,導致政府無法發債,陷入財政困難。
有關法案旨在授權政府藉著發行約 3.8 兆港元國債,為本財年 (截至明年 3 月底結束) 國家預算,提供相當於總額 4 成的融資。若議案不獲通過,政府可能在 10 月時「乾塘」,財務省可能被迫大減開支,包括延遲多筆撥款,諸如給地方政府的資助。屆時公務員薪金、就業福利、扶貧資金、部分醫療福利和教育津貼都可能停發,進而打擊個人消費,令原已增長乏力的國家經濟遭受衝擊,主權債務信用評級亦可能受壓。
分析家雖然認為,這場周轉危機,不足以引發債務違約等嚴重後果,但勢將進一步打擊日本經濟和民生。新近民調顯示,野田內閣的支持率跌至不足三成。雖然風雨飄搖的野田政權,會否願意在 9 月 8 日國會會期結束前,宣布解散國會,仍是未知之數,但評論指出,問責案的通過,意味不耐煩的在野黨已按響催促野田下台的喇叭,日本政壇變局「倒數計時」已開始。
日本政府發債受阻,令當局隨時面臨「財政懸崖」 (fiscal cliff) , 10 月底有可能銀彈耗盡。外界憂慮,發債受阻將影響經濟復甦步伐。
「財政懸崖」一詞最先由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提出,用以形容美國 2013 年元旦時可能出現的財政危機——根據去夏國會的調高債務上限方案,若兩黨無法就削赤達成協議,國會明年元旦將啟動「自動大幅削減政府開支」機制,同時小布殊時代的減稅優惠屆時也將期滿結束 ,雙重打擊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一旦日本在野黨癱瘓國會,令發債融資法案無法通過,日本政府也可能出現墮崖危機。雖然日本官員強調,即使現在不能發行新債,當局必要時也可用贖回債券的特別款項,去支付債息,不會出現國家債務違約;此外,由於 3.11 地震重建計劃並非由年度預算撥款,重建進度也不會受政府財困影響。然而受歐債危機影響,日本近期出口已明顯放緩,政府今年以來主要靠公共開支刺激需求,不僅減債空間有限,倘若發不了債,公共開支和國內需求隨時顯著萎縮。在外需疲弱、日企增長停滯下,摩根大通本已預測,日本今季 GDP 將收縮 0.3%。
日本國債規模由 1990 年相當於 GDP 的 68% ,增至去年的 230% ,是全球最大。但由於 95% 債務均由日本企業及國民持有,而非像歐豬國般由外國持有,故危機未如歐洲般深重。
日本債務增長迅速,主因是 1990 年代初經濟泡沫爆破後的 20 年間,政府不斷採取增加公共投資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企圖刺激經濟,惟債務不斷累積,只好發新債抵舊債。
日本問責決議,是對政治任命官員 (如內閣大臣) 及議會重要人士 (如議長、委員長) 等追究政治責任的議案。按日本憲法,問責決議即使在國會通過也不具法律約束力,但以往的例子可見,一旦通過對首相的問責決議,在野黨會拒絕出席國會任何審議活動,促成內閣總辭。
由 1956 年起參議院共 43 次表決問責決議,當中針對首相的有 16 次,但僅得 2008 年時的福田康夫及 2009 年的麻生太郎被通過問責,他們的內閣不久後都倒台,例如當年通過對福田問責決議後 105 天,其內閣宣布總辭;對麻生問責決議通過後7天,眾議院更宣布解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