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窮天使”王利傑:專注移動互聯 樂當小股東

鉅亨網新聞中心


●曾供職於華為、若鄰網的王利傑,做論壇做成了天使投資人

●專注移動互聯樂當小股東,不投自個玩不懂的移動互聯網游戲


●10萬元投資樂蛙,賬面回報超過4 0倍。蔡文勝、松禾資本近日出資3000萬元成為他的LP

投資圖譜之天使投資人王利傑

做天使投資人,一定要有大錢麼? 不一定。

至少在王利傑看來,這壓根就是個命題。去年初才成為天使投資人的他在業內是個對的“晚輩”,更有趣的是,他每個項目只投5- 10萬元,被冠以 “最窮的天使投資人”名頭。在旁人質疑甚至鄙視之中(曾有人私信他說:沒錢做什麼投資,S B!),王利傑對南都記者說:“在移動互聯網裡投了50個項目,其中4 6個都發展不錯,几乎獲得了其他天使的跟投,甚至V C的A輪。”

很顯然,10萬元照樣可以做天使,王利傑的成績單引來了行業名人的注目。最近,蔡文勝、松禾資本等相繼成為他的L P,為他成立了一隻30 0 0萬元的投資基金,讓這位“已經找到了一點感覺”的“窮天使”繼續在投資路途中找感覺。

投資人臉譜

熟悉王利傑的朋友都喜歡叫他Leo,這是他的英文名。在朋友們看來,這個長相酷似台灣明星林志穎的“天使”不僅投錢爽快,在一個公司剛成立就敢進來,而且做起投資來是“拖家帶口”,父母、妻子齊齊上陣,和他一起為創業者服務。 得益於他的好人緣,王利傑在圈中擁有很多朋友,有的是創業者,有的是投資人。在他們看來,王利傑除了投資人身份,更是“老大哥”“傳教士”。

從做論壇變身天使 國內的天使投資人大多來頭不小:有的是,聲名遠揚的創業成功者,第一桶金充足,轉型做投資人水到渠成,有的則是知名企業高管出身,多年曆練也讓他們眼光毒辣,資本豐厚,從事投資順理成章。

相比這些天使投資人的背景深厚,王利傑似乎有些另類。這名天使投資人“兩不沾”,既非創業成功而轉型,也不是高身家跳槽。出身華為的他,在電信、移動及互聯網領域擁有11年的從業經驗,曾經供職於華為、若鄰網等公司。五六年前,當他首次接觸天使投資人概念時,就喜歡上了這個成就別人同時也成就自己的職業。

當然,2007年離職時,王利傑曾有過先創業再做投資人的想法,並且,他的確做了一個移動SN S項目,最終卻無奈以失敗告終。“當時的創業環境並不如今天這麼好,找人、找錢都很困難。”他說,特別是天使融資上,遇到了很多困難,盡管他意識到市場需要更多更好的天使投資人,但自己無能為力。 創辦移動SN S同時,王利傑還做了一個“移動2.0論壇”,他的想法很簡單,浸淫移動互聯網多年,身邊不少朋友經常通過他找人、問題諮詢等,於是他索性創辦論壇對接各方資源,每月舉辦一期主題論壇。

一邊是創業的失敗,一邊是論壇的有聲有色,後者逐漸成為了王利傑的主業,直到今天依然人氣很高。雖然做論壇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但憑藉名氣和口碑,聯發科、高通、微軟、華為等都成為論壇活動的贊助商,因為它們想認識業鏈裡的其他參與者,小玩家也樂於結識大公司和投資方,所以,企業們的贊助費以及顧問費,使得論壇能維持自身商業運營。

2011年初,由於做論壇幫助創業者做資源整合的業績,還沒正式宣佈進入投資人行列的王利傑,卻已經獲得了易寶支付、巴別塔、尚郵、名片全能王等10多家初創型公司的期權。

說起這個,王利傑頗為不好意思。

“白給期權哪能好意思要?如果自己投少量的錢進來,拿期權才名正言順嘛。”他說,自己的強項是整合資源,人脈資源廣,不過做投資的前提是看荷包肥瘦,他的投資風格肯定是錢少、股份也少的那種。當“撒豆式”地完成少量投資換期權投資後,王利傑也隨做論壇做成了天使投資人。

投10萬元的“微天使”

作為天使投資人,王利傑真正意義上的天使投資,第一個項目是G uruD igger. GuruD igger 是一家為Web工程師打造的社交平台。它的出發點很實際,工程師們大多不善社交,集合群人數本來就少,再去掉些不靠譜的、不懂技術的、不願意和自己一起干的,基本上大家都是各自為政的“孤家寡人”,即使有好的想法,也只能憋無法實現。

而在G uruD igger平台上,每個工程師會有一個打分,你能快速看到哪個工程師處於哪個級別,他們做過什麼事情,有哪些牛人。 更有趣的是,用戶可以在平台上發布自己原來憋在胸中的ideal,讓大家一起討論,招募同伴和你一起完成,甚至還能選擇讓對你的想法感興趣的人進行捐贈。

2011年春節,GuruD igger的創始人找到王利傑,對方想讓他幫忙介紹投資人。不過後來,王利傑卻成為了它的天使投資人。 “做工程師社區這件事很靠譜,確實有需求,但還是有點理想主義,坦白說,就是離錢很遠,怎麼賺錢是個問題。”王利傑評價說,G uruD igger本身是個好項目,就他個人的觀察以及探聽了業內投資人的口風,感覺這個項目不太好融資。怎麼辦?最後,王利傑索性自己投了10萬塊錢進去。

當時,正好360的創始人周鴻禕在微博上說,美國硅谷正流行“微天使”模式,一個案子不投個千百萬不好意思說是天使投資人,其實是對投資的誤讀,投不了百萬,投十萬、幾萬也可以。事實上在美國,投十萬美元的微天使不少,比如搜狐張朝陽創業時,就得到過不到十萬美元的微天使投資,既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互聯網格局。

“微天使”的說法一下子觸動了王利傑的神經,他要做的可不就是一個“微天使”麼!而當身邊朋友們聽說了他10萬元做投資人的“戰績”和“微天使”的定位,感覺好奇之餘,也要求做他的LP,用小錢入股和他一起做小基金。“比如10個人,每個投10萬進來就是100萬,一百萬投10個左右項目,投完了就算一期小基金投資結束。”他說。

天使投資,從投資階段上進入的是項目早期,不過和同行們不同,王利傑的投資階段是“PreA ngel”,即早期天使,比天使投資更加早期的投資。 “可能這個時候,公司就三五個人,剛剛把想法付諸實際,你還看不清公司的模樣,更談不上商業模式。”他解釋說,此階段的創業者還處於“盲人摸象”狀態,最缺的不是大錢,是投資人對其的指點、建議,而這正是他的優勢。比如用手上豐富的資源幫助創業公司設計商業模式、介紹人脈等,定期搞下活動互通有無。“從某種程度來說,我自己也是所投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了。”

專注移動互聯,樂當小股東

從做天使投資至今的一年半時間裡,王利傑用400萬元投資了50個初期項目,每一筆的投資金額僅為5萬元、10萬元,獲得所投公司2%-3%的股權。照此來算,王利傑是個十足的“小股東”。 不僅如此,在投資領域上,王利傑的投資項目全部集中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比如微精、觸景無限、魔趣、安豆苗、天籟傳音等。

王利傑的解釋是“不熟不投”“我以前就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做了多年,做論壇也積累了很多相關資源,就把關注點鎖定在了移動互聯網。”他說,只要是與移動互聯網相關的,它與衣食住行、美容健身、社交、讀等方方面面都能結合,因此都會去看,不區分具體行業。不過,最賺錢的移動互聯網游戲他沒看也沒投,他的看法是一來自己不怎麼玩也不懂,二來做游戲的大多不缺錢,它們相對比較容易融到錢。 所有項目中,做國安卓作業系統的樂蛙是王利傑的一個代表項目。

去年4月,在樂蛙成立之初,王利傑向樂蛙投了10萬元,占2%的股份。近期,已是安卓獨立O S的三甲的樂蛙拿到了國內頂級互聯網巨頭以及其他投資機構的聯合投資,共計5000萬元。僅這個項目,就帶給王利傑的賬面回報超過400萬元,高出他此前總共投出的400萬成本。

雖然對移動互聯網的領域不做關注設定,但王利傑對如何選公司,有自己的要求。“講故事的同時,要理清商業邏輯,團隊還要和這個故事匹配。”他說,其中團隊夠靠譜最關鍵,只要團隊靠譜,總歸能找到方向,團隊成員要互動。

如果說投資樂蛙是被其工程師式的創始團隊吸引,那麼王利傑投資水母互動看中的則是創始人的營銷能力,以10萬元投資占了水母互動10%的股份。 他介紹說,水母互動的創業者是一個1988年的小姑娘,主要是為影視移動提供增值服務,包括影視手游,影視宣傳營銷應用,M oviebox定製化的娛樂盒子等,她不懂技術,一年下來,竟也將公司做到了十幾個人的小規模“這位創始人的營銷拓展能力非常強,純工程師類型的創業者反而沒有這種優勢。” 當然,王利傑也坦承,對大基金和知名天使投資人來說,是項目主動找他們,自己才剛起步,很多時候的項目源還要自己撒網式地找和朋友推薦。

大佬入伙,投資額度漲了

目前,王利傑表示:“投的50個項目,真正死掉的只有一個,几乎打算放棄的有三個,剩下的46個都發展得不錯,几乎都拿到了其他天使的跟投”。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不僅讓他自己還算滿意,也得到了更多業內人的認可。於是,大佬級的天使投資人和機構開始加入到王利傑的LP隊伍中。

“在你這還放了10萬塊錢?我早都忘記了。”前段時間,當王利傑向A 8音樂CEO劉曉松提起“10萬塊錢”的時候,劉曉松反問了這麼一句話。事實上,此前不少知名的投資人、創業者都建議王利傑玩票大的,一次只放幾萬塊、10萬塊,很容易“忘記”了。 而現在,在這些投資機構、天使投資人等朋友的協助下,王利傑的一隻3000萬的基金也成立了。“有的人出50萬,有的是一兩百萬。”他說,LP基本是知名天使投資人和機構,比如蔡文勝、松禾資本等,他們參與的好處是,投資的案子如果半年後還需要錢,這些大機構和投資大佬能繼續跟進。

隻新基金,王利傑將主要投資到兩個移動互聯網細分領域,SoLoM o+O 2O (用移動互聯網改變傳統業),類似此前他投資過的案子波波美髮網,以及諸如美麗說模式的社會化移動電商,兩個重點領域都直接跟商業掛鉤。

在投資額度上,除了拿出200萬繼續做早期天使項目,剩餘的資金可能一個項目的投資額會在50萬元或以上。 做投資人一年多的時間裡,王利傑似乎開始習慣了這份職業。在忙碌的工作中,他還是習慣空余時間看電影,警匪片、武打、懸疑都看,他說看電影的好處是讓你在一段時間裡集中精力忘掉很多事情。但是,新基金的出爐或許只能讓他看電影的時間越來越少,“沒辦法。一開始是想幫別人,幫幫就幫出點感覺來了。”他調侃說。

專題策劃統籌:周上祺

專題采寫:南都記者劉艷艷 實習生梁嘉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