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加持 全球IPO排名 香港重返5強 有望殺入三甲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今年環球新股市場淡靜,過去 3 年集資最多的香港亦首當其衝,更一度被「踢出」 5 強之列。根據最新數據,「集資王」人保 (1339-HK) 於上周五 (7日) 上市後,已「保送」港交所重回 5 強,若計及數支正蠢蠢欲動、合共集資達百億元的新股,成功於年底上市,香港則有望擊敗深圳及東京,「追落後」衝向三甲寶座。
《星島日報》報導,今年股市反覆,香港市場亦缺乏重磅新股登場,人保上市前,新股集資額僅以 557 億元 (港元,下同) 屈居第 6 ;根據會計師行德勤最新數據,目前香港已躍升至第 5 位,集資額急增至 797 億元,與第 3 位的深交所差距僅 68 億元。此前,多家會計師行亦明言,過去集資額三連冠的港交所,難以蟬聯已是定局,今年目標則約 700 億至 900 億元,仍屬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差,去年香港集資額為 2714 億元。
不過,繼意國名牌 Prada (1913-HK) 後,市場消息透露 Gucci 母公司 PPR 或會把亞洲業務分拆來港上市。 PPR 市值逾 170 億美元,旗下零售業務除了 Gucci 、還有電子產品、音樂及出版等,去年曾傳出部署到亞洲上市的消息。 Gucci 為 PP R貢獻約 30% 收入,近年業務主力向中國發展。不過,就算 PPR 真的來港上市,都不會是今年的事,對今年新股集資排名無幫助。
以往年底均為新股「標尾會」的旺季,現時已確定「去馬」的,僅為下周二招股的中國機械工程,市傳集資僅 38 億元,其他集資額不多、有機會於本年內上市的包括惠生、世紀能源、金輪及萬都等,上述新股合共籌約 100 億元;有投行人士認為,雖然近期上市新股表現尚算不俗,投資者對新股的戒心仍未除,相信年底出台的新股市場未會太活躍,或至明年首季才可好轉。
至於暫居第 3 、 4 位的「對手」,情況亦不比香港好得多,香港並非難以超越。日前有內地傳媒報導,為穩定股市,中證監已決定於本年內不再發行新股,而排第 3 的深交所年初至今的集資額,僅較首 10 個月的 864 億元輕微增加;排第四的東京交易所,除日本航空於 9 月掛牌、集資 663 億元外,本年內亦未見有重磅新股上市。
美國兩大交易所則以過千億元集資額囊括冠亞軍,其中,納斯達克交易所因羅致了籌約 1250 億元、歷來第 3 大的新股 facebook ,冠軍寶座已是穩如泰山。
本年的新股市場幾乎塵埃落定,集資王由人保奪得,超購王則為必瘦站 (1830-HK) ,而首日飆升王及累升王均為創業板的「股仔」。 (接下頁)
[NT:PAGE=$]
香港《文匯報》報導,在至今上市的 57 支新股中,其中有 13 支為工業類新股, 11 支為消費品類新股, 10 支為金融類。有 5 支新股延遲或擱置上市,其中包括光大銀行、飛穎 (1167-HK) 、 Graff 珠寶 (1306-HK) 、中國普甜 (1699-HK) ,以及南非煤礦公司 LontohCoal。
不過,今年香港 IPO 市場出現了首隻「雙幣雙股」股份合和公路基建 (0737-HK) ,這是香港股市拓展人民幣業務的重要進展,且其配售反應熱烈獲逾 10 倍超額認購,集資額由原定 2.3 億元人民幣,增至 3.86 億元人民幣。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企業傚仿合和公路基建以「雙幣雙股」形式集資,尤其是內地企業。對於內企來說,在港以「雙幣雙股」方式上市能夠規避匯率風險,且有關發行、交易和結算的機制已然完備。
除「雙幣雙股」外, B 股轉 H 股的第一股中集 B 也為香港新股市場帶來新的契機。若未來符合港交所上市條件的大型B股能夠遵循中集模式,且有集資需求,將成為未來新股市場的一股新動力。
預計未來來港 IPO 的企業中,內地企業仍是主力,主要集中於金融服務業、房地產和消費零售板塊,以及更多中小券商申請 IPO 。根據港交所相關文件,截至 11 月底,已接受上市申請的公司合計有 9 家,其中主板 6 家,創業板 3 家;從年初至今,合計已接受上市申請的有 135 家,其中主板 102 家。另外,已原則上獲批的上市申請在 11 月份有 11 個,今年 1 月至 11 月底有 79 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