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理財

今年近10家中小銀行密集融資 招行被逼無奈再轉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年近10家中小銀行密集融資,然而,招行卻還是尋求“更健康”的增長方式。09年10月,招行行長馬蔚華對外界披露,招行的發展已進入第二次轉型階段。此次轉型的目標是以“低資本消耗”的方式來發展業務,提高定價能力和非利差收入的比重。

據中國經濟周刊2月2日報道,“融資猛于虎!”即將迎來的庚寅虎年,用這句話形容資本市場對于“銀行們”再融資的恐懼再貼切不過了。回想兩年前,中國平安提出的1200億元融資計劃,觸發了隨后中國股市的一路狂瀉。


“銀監會的監管對我們壓力很大,不融資不足以解決資本充足率的問題。”某家總部位于上海的銀行高管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不少銀行發展有個怪圈,融資、擴張、再融資、再擴張,銀行的規模和擴張都是從融資中獲得的, 大而不強’是中國銀行業的通病。”

然而,招商銀行卻準備打破這一怪圈,尋求“更健康”的增長方式。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公開宣稱,在2010年第一季度完成向現有股東配股220億元之后,3年內不會尋求新的融資。不過,這能否成為“表率”尤未可知。

“我們已經提出了 二次轉型’計劃。”招商銀行辦公室主任秦季章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其核心就是 低資本消耗’的成長,3年內不再融資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已經意識到融資擴張模式沒有出路,遲早會走到盡頭。”

“二次轉型”或是被動而為?

2009年10月,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首度對外界披露,招商銀行的發展已經進入第二次轉型階段。此次轉型的目標是以“低資本消耗”的方式來發展業務,提高定價能力和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將歷時3年。

所謂“低資本消耗”,強調的是每1元錢究竟能產生多少利潤,而不再一味強調通過資本擴張實現盈利。因而,“不再融資”成為了“二次轉型”的關鍵。

“招行第一次轉型目的是把零售業務比例提高,中小企業貸款提高,把中間業務收入提高。應該說,經過6年我們已經達到了目的。過去5年,招行的利潤復合增長達到50%多。”秦季章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主動提出了 二次轉型’的戰略。未來招行要成為有議價能力、有高收益的銀行。我們認為,香港的恒生銀行就是一個榜樣。”

不過,也有人認為,招商銀行提出二次轉型是“被逼無奈”。“招行二次轉型與其說是主動還不如說是被動。”一位資深銀行業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過去5年 一次轉型’中,雖然招行注重自我復合增長,但隨著監管部門對于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招行進行的二次轉型和一次轉型一樣都是 被動’的。”

銀監會再揮監管大棒

“想打破銀行融資、擴展、再融資的循環,重要的手段是加強資本的管理。”秦季章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招商銀行當年提出 一次轉型’的確與面臨融資和監管壓力不無關系。”

2003年,招商銀行經歷了“可轉債風波”,融資規模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銀監會當時剛剛成立,對銀行業的資本監管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銀監會對于資本監管的要求不是松了,反而是更嚴了,如果不符合設定的標準,銀行的相關業務準入就會被停掉,這迫使銀行必須降低資本消耗。由于過去招行的融資規模較為 適量’,因此目前的融資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秦季章這樣認為。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初步統計,截至目前,提出2010年通過股東配股、定向增發、次級債等債券方式進行融資的銀行已經接近10家,主要集中在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等中小銀行。

為什么“中小銀行們”要急于融資呢?由于自身規模所限,中小銀行的各項監管指標往往處于銀監會要求的臨界點,即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高于4%,資本充足率高于8%。由于去年信貸大幅增長,銀監會基于審慎監管和防范風險的考慮,提高了銀行資本金的相關指標。

1月13日晚,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明確指出,商業銀行設定的內部資本充足率目標應高于監管部門確定的最低資本要求。

在2009年年末,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撰文明確了“監管部門確定的最低資本要求”。在該文中,王兆星表示,目前銀監會對中小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為10%,而對大型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則為11%。

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的表態也說明了這一問題。他曾表示,招行將在2010年第一季度完成向現有股東配股融資220億元,此次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補充核心資本。而在配股融資完成后,招行的資本充足率將會從10.63%上升到12.6%,核心資本充足率則有望從6.5%提高到8.5%。

一位資深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在融資之前,招行的指標也能夠達到監管要求,由于招行正在推進其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國際化步伐也在加快,“漂亮”的資本金指標能夠使監管層不至于在新業務準入或海外擴張上“卡”住其拓展計劃。

在香港“練兵”國際化

在招行的二次轉型中,實現管理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的目標被納入其中。2008年底,招商銀行紐約分行在美國曼哈頓開業。秦季章透露,在招行紐約分行中80%都是美國本地人。越來越多的事例讓招行管理層意識到,能否具備國際化的管理水平日益成為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壁壘。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海外布局方興未艾,是自建機構還是開展并購始終是金融機構掌門人需要抉擇的問題。而在所有這些“走出去”案例中,招商銀行“高溢價”收購香港永隆銀行至今仍然是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我們在紐約有分行,在倫敦有代表處,它們是窗口,是橋頭堡,而真正的跳板在香港,我們的國際化要在香港 練兵’。”秦季章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香港是招行國際化最好的選擇,一頭連著國際,一頭連著大陸。從目前來看,永隆銀行盈利好于預期,物有所值。”

令人好奇的是,在香港“練兵”之后,招行將如何進一步以香港為跳板推進其國際化進程呢?這點仍未可知。

(李云靜 編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