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煤化工
鉅亨網新聞中心
冬日,天空灰蒙。
榆林市區向西南15公里,進入榆林經濟開發區,毗鄰210國道處,即可看見“榆林市煤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榆林煤化)的金字招牌,壓縮、甲醇等七個白色車間分布于600畝土地上,另有三座80米高的精餾塔高高聳立,外表的鍍鋅鐵皮已有銹跡。
這座相當規模的廠區一片空寂,鐵門緊鎖。曾經的400多名員工已被悉數遣散,僅30余人看守廠房。
由于不堪虧損,這個2004年陜西省榆林市重點煤化工項目已停工三年多。“合成塔里的催化劑都已經失效了。”一位公司員工告訴《財經》記者。
榆林位于陜北,礦產資源富集,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1460億噸,有“中國科威特”之稱。2003年至今,在陜西“三個轉化”的大背景下,榆林煤化工項目紛紛上馬。
2012年1月5日,榆林市市長陸治原在市“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歷數煤化工產業過去一年的成績,“重大轉化項目取得突破,北元10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建成投產,榆天化140萬噸甲醇一期工程進入安裝調試階段,甲醇、聚氯乙烯、合成氨等化工產品新增產能均創近年來新高。”
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榆林的煤化工發展之路,正是中國煤化工產業的縮影。雖然國家發改委對煤化工的態度漸趨謹慎,但是各地依然熱情高漲。以煤制天然氣為例,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核準的僅有大唐克旗、大唐阜新、新疆慶華、內蒙古惠能等四個在建項目,而全國實際上的煤制天然氣項目近30個,光新疆一地在建和擬建項目就達14個。
與之相悖的是,早幾年興建的相當一部分煤化工項目停滯,企業瀕于倒閉,目前全國甲醇裝置開工率不足50%,二甲醚裝置也大量閑置。
一面是地方政府對大型煤化項目的GDP沖動、以及延長產業鏈的希翼, 一面是企業對項目配套煤炭資源的欲望,兩廂夾擊,煤化工項目呈“虛火”之勢,令人擔憂的是,在很多地方,項目成為圈礦的工具,立項后難以落地,而煤炭資源已被央企等大鱷瓜分。
國家發改委自2006年起至今,連續發布多份規范性文件,試圖對持續高溫的煤化工項目實施管控,卻效果不彰,動力十足的各省在地方規劃上“急不可耐”。
一項被業內視為最具約束力的煤化工“十二五”規劃——《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原定2011年底出臺,但由于在“收緊”與“放開”之間的拿捏尺度存在難度,各方利益亦難權衡、協調等原因,出臺時間被迫推遲,預計在2012年初方能完稿,但未來準入門檻的硬性指標能否落實,能否真正規范煤化工產業,遏制地方非理性沖動,尚難預料。
地方高歌猛進
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過程。主要包括煤的氣化、液化、干餾,以及焦油加工和電石乙炔化工等。其中煤制甲醇、電石、焦炭等系傳統煤化工項目,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等屬于新型煤化工行業。
推廣煤化工,在中國自2000年始。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主任錢平凡介紹,2000年,國研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即已提出,要推廣煤基多元鏈,煤炭就地轉化,向下游產業鏈延伸,提高附加值。
近年來煤炭價格節節走高,能源富集區優勢彰顯,陜西受制于運輸瓶頸,就地發展煤炭加工產業的沖動更強。
2003年在榆林召開的第一次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座談會上,陜西首次明確“三個轉化”,提出重點打造煤制油、煤鹽化工和油氣化工等產業鏈,這使榆林能源開發走出“出賣原料”的初級階段。
同年10月22日,陜西省政府第21次常務會議提出,新建煤礦必須配套煤炭轉化項目,否則不得上馬。
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每平方米土地下平均蘊藏著6噸煤,這就是擁有“全國百強縣”神木與府谷的榆林。由于資源、財富密集,在2003年后,當地迅速編織起一條煤化工產業鏈,上游產品以煤制甲醇為主,下游產品包括甲醇制醋酸再到醋酐,以及甲醇制乙烯再到聚氯乙烯兩種,另有處于試驗階段的甲醇制芳烴項目。
在各類煤化工項目中,煤制甲醇是煤化工的初級階段,技術較成熟,但市場已經飽和,而甲醇制烯烴等產品屬于五類新型煤化工產業之一,成本高,技術尚不成熟,但項目較少。正因此,榆林的不少項目都以煤制烯烴等新型煤化工旗號立項,獲批配套煤礦之后,僅投產初期煤制甲醇項目。
榆林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2007年,陜西榆林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現被收購后更名為華電榆林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下稱榆林氣化)的140萬噸煤制甲醇立項時,另配有120萬噸甲醇制二甲醚項目,作為甲醇的下游產品。至今,其甲醇項目即將投產,但后期制二甲醚項目一直未開工。該公司人士解釋,立項時未考慮到市場接受情況,后期發現,作為在液化氣中摻燒的二甲醚產品性能不穩定,產品接受度有限,目前項目已被放棄。
此外,榆林的超大型項目并不鮮見。2010年8月,兗礦集團宣布,計劃在當地建設年產500萬噸的煤間接液化項目,一期工程將建成100萬噸/年,投資額120億元;2011年,中煤集團宣布計劃投資1000億元以上,推進當地的煤制烯烴和煤制天然氣項目;同年,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宣布,其油氣煤綜合轉化項目一期啟動資金259億元,計劃2013年建成。
榆林市的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今年,該市仍將大力發展能源化工產業。其中加快推進重點能化項目建設,全年共安排重點能化產業項目49個,年度計劃完成投資337億元;全力推進小紀汗煤礦、榆橫煤潔凈綜合利用等24個續建項目,新開工建設延長西灣煤化工綜合利用、神木年產120萬噸電石循環綜合利用等25個項目。
不獨榆林,中國各地在建以及擬建的煤化工項目風起云涌。中國石化工業聯合會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行業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全國在建和擬建的煤制油項目產能多達4000萬噸,煤制烯烴產能達2800萬噸,煤制天然氣產能接近1500億立方米,煤制乙二醇產能超過500萬噸。
倘若這些項目全部建成投產,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產能最大的新型煤化工國家。
關不住的“老虎”
與地方的“大干快上”相對,卻是國家層面的謹慎。
國務院在2009年即下發《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目前煤制油示范工程正處于試生產階段,煤制烯烴等示范工程尚處于建設或前期工作階段,但一些地區盲目規劃現代煤化工項目,若不及時合理引導,勢必出現“逢煤必化、遍地開花”的混亂局面。
中國石化工業聯合會科技部副主任王秀江透露,目前的煤化工項目中,只有很少是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大部分由各地政府自行批準,有的項目甚至并未上報,未批先建現象并不鮮見,尤其是一些產能較小的項目。
榆林氣化的煤制甲醇項目于2007年立項,按規定應報國家發改委審批,但該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此項目立項時僅經陜西省發改委審批,并未經過國家發改委。“立項開工這幾年,一直也沒人過問,沒出問題。”
2011年4月12日,國家發改委再次踩下剎車,下發《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下稱《規范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煤化工項目審批管理,不得下放審批權限,嚴禁化整為零,違規審批。
《規范通知》還確定,在新的核準目錄出臺之前,禁止建設年產50萬噸及以下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年產100萬噸及以下煤制甲醇項目,年產100萬噸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項目,年產100萬噸及以下煤制油項目,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氣項目,年產20萬噸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項目。上述標準以上的大型煤炭加工轉化項目,須報經國家發改委核準。
然而,國家提高了準入門檻,卻未熄滅地方熱情。
目前,受煤化工熱潮影響的不止內蒙古、山西、新疆等煤炭調出省份,連國家限制大規模發展煤化工的煤炭調入省份如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亦有項目上馬。
“煤化工項目投入巨大,地方政府有GDP沖動,希望把投資留在當地,對放行項目審批是有沖動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在榆林,對近兩年的新增煤化項目,地方政府也有了新的參與方式。縣政府多和省級企業、央企談判,要求參股,以此來獲得分紅。參股主體多為縣級政府下屬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