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第二次"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12 08:57


19世紀的“工業革命”把人類帶進了現代社會,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最近幾十年,西方學界已經認識到:這場“工業革命”并不如一般人想象得那樣隨著新技術的發明從天而降,而是醞釀了幾個世紀的多種條件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農業革命”。在西歐,特別是英格蘭,新的農業技術(如套種技術)使農業產量大增,勞動力效率不斷提高,并且發展出強大的商品化農業。18世紀時,西歐發達地區的農業已經能夠養活大量的非農業人口,糧食的增長超過了人口增長,打破了那種人口因為其增長率超過糧食增長率而最終會被糧食供應所抑制的馬爾薩斯定律。也只有在這種條件下,需要大量非農業的產業大軍的現代大工廠才能建立。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后工業社會。信息革命、技術革命已經把工業革命送進了歷史博物館,農業革命就更是個古董了。然而,在這一高技術時代,下一場革命很可能就是新一次的農業革命。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食物短缺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危機。世界人口的增長暫且不說,中國、印度、巴西等新崛起的國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肉食比率不斷上升。自1980年以來,中國的人均年肉食量提高了4倍,達到109磅,巴西增加了兩倍多,達到197磅。從食品供應的角度看,肉食是最消耗糧食的。生產一磅牛肉要用7磅玉米,一磅豬肉則用6.5磅玉米,一磅雞肉用2.6磅玉米。再加上這幾個國家都是人口大國,幾乎占了世界人口的1/3。這部分人口的口味大變,當然給食品供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另外,能源危機促使發達國家不斷尋求再生能源,其中一個重要的再生能源就是植物能源乙醇。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農業大國,23%的玉米用于制造乙醇。如今美國政府規定全國所用的能源中必須有90億加侖的乙醇,到2022年要提高到360億加侖,也就是增加4倍。乙醇是個吃糧大戶。用乙醇灌滿一輛SUV的油箱,所消耗的玉米就足夠1個人食用1年。也就是說,1個美國人用乙醇做燃油開車,不到1個月就可能耗盡三四個人1年的口糧!目前,乙醇的生產不僅提高了玉米的價格,也刺激了其他谷物乃至肉類產品的價格增長。聯合國的官員為之感嘆說:當今世界的糧食短缺是一場沉默的海嘯,而乙醇就是罪魁禍首之一。


展望未來,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現在的66億增長到91億。能源危機自然也會隨之不斷加劇。農業身兼二職:不僅要解決人們吃飯問題,還要幫助解決能源問題。最近對工業革命歷史的研究表明,所謂技術發明并非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最關鍵的動力之一是市場:只有在工業產品有一定的市場規模以保證贏利邊際的情況下,才有人愿意對新技術和工廠進行投資。這一解釋,實際上也非常適合于理解當今世界的狀況。

在20世紀60年代,世界曾掀起了解決第三世界國家食品供應問題的所謂的“綠色革命”。不過,這場革命的驅動力,與其說是經濟不如說是政治。當時西方國家認為,第三世界國家一旦吃不飽,就會投向蘇聯的懷抱。于是大家齊心協力,以改良種子、肥料、水利為核心,展開了農業創新,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的產值,似乎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養活世界人口的問題。此后,農產品因為過剩而價格大跌,農業在工業社會中也成了“落后”產業,甚至要依靠政府的補助才能生存。

如今許多人回顧歷史,呼喚“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到來。不過,這場革命,動力已經從政治轉向了經濟:世界糧食價格的暴漲,保證了農業的利潤;全球的糧食短缺,也保證了農業的市場規模。這一系列需求的信號,已經刺激了大規模的資金流入農業部門,使許多先進企業迅速生成。在美國,許多經營肥料、種子的農業公司,都在納斯達克上市。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大農業強國,都是發達國家,具備領導新一輪革命的能力。巴西作為第三世界國家,也奮起直追,大量吸收先進國家的技術,一舉把中部大片荒地改造成良田,成為了世界大豆的供應中心。巴西用甘蔗制造的乙醇,比用玉米制造的美式乙醇更便宜,不僅已經幫助巴西獲得了能源獨立,而且也推動了巴西向能源出口大國的方向邁進。

如果能培養出高產量的種子,或者產油高的植物,世界的糧食和能源供應就可能本質地改觀。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次農業革命。面對這場革命,中國要以新的思路應戰。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