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y藝術基因工程:足不出戶瀏覽全球藝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10-10 11:55
每位音樂愛好者都知道,在互聯網上尋找新歌有許多方式:在數字播放列表中滾動查找,使用流媒體音樂服務潘多拉(Pandora)等。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自動化的指南來幫助藝術愛好者在網絡上搜尋、欣賞藝術品。
公共版周一正式上線。Art.sy是一個巨大的免費的藝術品圖像資料庫,在藝術欣賞指南。Art.sy的創建靈感:對於那些沉迷於Tumblr和Pinterest等圖片網站的用戶,他們也樂於通過計算機、花上幾個小時來瀏覽全球知名的油畫和雕塑等。
經過兩年的測試,並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Art.sy如今希望像音樂領域的潘多拉、電影市場的Netflix一樣,成為視覺藝術市場的潘多拉或Netflix。
通過與275家藝術館、50家博物館和慈善機構合作,Art.sy已經數字化了2萬張藝術品圖片,該項目被稱為“藝術基因工程”。但隨該平台的拓展,Art.sy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如數字分析如何適用於視覺藝術,數字算法能夠闡釋藝術嗎?
耶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羅伯特·斯托(Robert Storr)就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他說:“如此依賴數字信息,由誰來負責篩選呢?標準是什麼?這些標準之後的文化假象是什麼呢?”
這是一項高成本技術。要想建議成功,計算機必須要被賦予專家級的判斷力。該過程從標籤(Art.sy稱之為“基因”)開始:通過機器代碼能夠判斷出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和現實主義滴畫的不同。
在該項目中,34歲的藝術與考古學博士領導一支10幾人的工作小組,來決定這些代碼,以及如何被應用。其中一些標籤極具客觀性,如歷史階段和地區,形象的還是抽象的,屬於立體派、肖像還是攝影等等。
而其他標籤則相對主觀,例如,對於當代藝術,Art.sy管理者會附加一些注釋,如“全球化”和“文化評論”等。“當代記憶痕跡”是一個彈性主題,該標籤被分配給了中國藝術家蔡國強和攝影師馬特·桑德斯(Matt Saunders)。[NT:PAGE=$]
而畢卡索(Picasso)作品則被冠以“立體派”、“抽象派”、“西班牙”和“法國”等標籤,這些標籤在網站上都可以看到和搜索到。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則被冠以“抽象派”、“紐約學校”、“滴畫”和“副本”等標籤。
25歲的卡特·克萊伍蘭德(Carter Cleveland)是Art.sy CEO兼創始人,當時他還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由於找不到一張適合的圖片來裝飾宿舍房間,就夢想成立Art.sy。
畢業後,在父母支持下,並得到了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妻子鄧文迪、谷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Twitter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等人的資助,克萊伍蘭德開始追求當初的夢想。
克萊伍蘭德說:“對於擁有互聯網連接的用戶,全世界所有的藝術品都將免費向他們開放。”但目前,距離收藏全世界藝術品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谷歌的Art Project工程項目相比,Art.sy的資料庫規模僅為谷歌的1/2。
紐約古伯惠特博物館(Cooper-Hewitt Museum)數字和新興媒體主管賽博·常(Seb Chan)稱,像Art.sy這樣的網站,其目的不是要取代博物館、藝術館或圖書,而是要幫助公,尤其是藝術新手培養和發展其藝術品位。賽博·常說:“對於那些已經將互聯網視為生活中一部分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藝術品瀏覽方式。”
Art.sy網址:
(友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