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進歐美智慧型手機市場 華為:我們準備好了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2012-04-01 13:17
華為位於深圳的總部大樓 (圖取自維基百科)
華為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商,但西方人卻跟它不太熟。其實華為創辦者確實來頭不小,任正非,中國人民解放軍出身,1980 年代晚期卸下軍裝,以 2 萬人民幣開啟事業。
不若其他中國科技公司電腦製造商聯想或電信業者中興集團,華為並未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這是一家純粹屬於創辦者與員工的企業,董事會成員直到去年才首度曝光。
華為賣的東西五花八門,從軟體、數據中心到筆電加密狗(dongles)應有盡有。誕生於 1987 年,卻直到 2000 年才開始認真做出口生意,不過目前已有 65% 的營收來自海外,華為去年賺了 1852 億人民幣,只比全球最大電信設備集團愛利信少了 5 億英鎊。
現在,華為已經準備走出暗影。雖其管理階層依舊裹著神秘面紗,這家公司卻將大放異彩,目標是吸引數十萬西方消費者手持他們的電子產品,並在今年底前成為全球第四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
上個月在巴塞隆納舉辦的消費性電子展,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表示,2012 年底前,可望售出 6000 萬支智慧型手機,比去年 1700 萬支大幅躍進。
倘若真的達成目標,對華為來說宛若撐竿一跳跳進「大聯盟」,緊追蘋果、三星、諾基亞,後有 RIM 和 HTC。華為要成功,《衛報》認為,勢必得重新定義何謂「中國製造」。
華為的家鄉深圳是眾所皆知的全球電子工廠,一支支蘋果 iPhone 和一台台戴爾電腦就從中國角落輸送到世界各地,不過,這些產品終究來自外國,除了聯想外,歐洲人和美國人喊得出來的中國品牌少之又少。
「消費者觀點是中國產品很便宜,而且看起來也確實很廉價,因為品質不佳。」IDC 分析師 Francisco Jeronimo 指陳,「華為需要改變這種偏見。」
Jeronimo 認為華為產品品質有足夠的競爭力,公共形像的提升才是刻不容緩的議題。這個重責大任落在英國,華為在此地不遺餘力招募英國管理階層以及成立顧問委員會,以助黃袍加身。
「我們要做國際品牌,而不只是中國品牌。」從三星離職後來到華為的 Mark Mitchinson 宣示。
儘管多數手機製造業者傾向與晶片專家英特爾合作,不過華為選擇自行研發四核心處理器,近年也因不斷革新而聞名。14 萬名員工中負責研發的就有 62000 名,全球各地擁有 23 間研發中心。
品牌名聲不響亮,華為手機要吸睛也許得從價格戰打起,它對還未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群眾虎視眈眈,至於那些玩 iPhone 玩得不亦樂乎的就先擺在一旁。(接下頁)
華為進軍歐美智慧型手機市場
隨著黑莓機一蹶不振,現在正在新任總裁的帶領下試著甦醒,而諾基亞正努力用 Windows 手機重返市場,華為開啟了自己的一扇窗。
「有些製造商這幾年丟失大片江山,而現在就是我們的機會。」Mitchinson 說。
三星就是最好的典範,智慧型手機銷售去年從老五躍升到第二名,面對銳不可擋的 iPhone,它是唯一一家持續茁壯的廠商。
有些人質疑華為何苦投身智慧型手機領域,挑戰喜新厭舊、變幻莫測的消費者心理─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個高度成長的市場。即使是先進國家如英國,現在也只有一半人口握有智慧型手機;而且做基礎建設可能面臨政治敏感等複雜問題,手持裝置市場就單純許多。
華為贏得英國最大電信運營商 Everything Everywhere 的2G 網絡升級合約,不過免費為倫敦地鐵係統架設價值 5000 萬英鎊的行動電話網路的大禮卻遭拒絕。
英國議會下議院議員 Patrick Mercer 警告,恐怖份子可能會利用手機網絡遠程控制引爆炸彈。華為發言人指出,這樁交易破局並不因為安全疑慮,而是所有參與者無法就商業協議達成共識。
歐洲手機網路策略顧問 Bengt Nordström 表示,由於快速的學習能力,華為已經大有斬獲,為求了解西方文化,華為提供員工和管理人員速成課程。
「10 年前他們只能靠價格取勝,」Nordström 表示,「過去要找個英文流利的人來進行商務會談都有困難。」但隨著一份份訂單進來,華為產品品質也日益進步。愛立信是客戶關係經營的翹楚,但現在華為宣告正式加入這場競賽。
靠著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3000 億信貸額度的支持,華為國際擴張的策略遵循毛澤東「鄉村包圍城市」的政治哲學。
從非洲和俄羅斯開始,華為成功進軍西方,只在美國碰壁。收購摩托羅拉無線網路部門受阻,競標 Sprint Nextel 行動電信設備供應合同受挫,去年秋天美國商務部攔截華為的應急部門合約。一位公司與華為有合作關係的英籍主管表示,美國政治人物慣於使用恐嚇戰術來保護本國企業免受外國企業競爭衝擊。
「已開發世界保護主義最重的國家就是美國,梅鐸要買下福斯還得先變成美國人。」
華為的野心是 10 年內達成年營收 1000 億美元的目標,與思科或 IBM 並駕齊驅,Nordström 指出,為了實現目標,征服美國勢在必行,「這是一個必須真正全球化才有未來可言的行業。」(接下頁)
華的產品包羅萬象,但都與通訊有關
觀察家表示,華為最大的威脅其實就源自內部。
華為科技主席孫亞芳去年在年度報告中寫了一封感謝信,「我誠摯感激所有員工對我的信賴與信任。」短短幾行字隱含內部權力鬥爭的跡象。從不接受採訪的任正非老被中國媒體批評缺乏透明度,孫亞芳就成了代表華為的「公眾形象」。
但就在 2010 年 10 月,《每日經濟新聞》刊出一則揭示「任正非以 10 億元逼退孫亞芳,以為兒子接班鋪路」的訊息,不過遭到華為否認。無論事實為何,孫亞芳後來還是保住了她從 1999 年就坐到現在的位置,而任正非的兒子也並沒有加入董事會。
任式王朝其實一直掌控著華為,女兒孟晚舟是首席財務官,弟弟任樹錄是監理會成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劉勝軍表示,任正非欲在家族中找尋接班人的決心來自 2000 年時任襄理的李一男出走自立門戶,創建「港灣」與華為正面競爭,這個事件摧毀了任正非對非家族成員的信任感。
不是只有華為有接班問題。電腦巨擘聯想、家電製造商海爾集團第一代企業家都即將退休。領導人物繼承順利與否決定了這些企業的未來,新任 CEO 可能重塑他們的公司,甚至中國經濟都將因此質變,劉勝軍分析。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