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先天技術不足 求助美日遭拒 韓羅老號火箭發射多舛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韓國首枚火箭「羅老」號 29 日在發射倒計時過程中發現二級火箭 (一級火箭為俄羅斯造,二級為韓國製造) 出現異常,被迫取消當天發射計劃,具體發射時間在對「羅老」號進行檢查後作出決定。「羅老」號發射為何如此坎坷?分析指出,先天性存在不足,自身技術不達標是主因,此外,韓國曾向盟友尋求技術幫助,但被美國和日本拒絕。韓國表示,若無法在 12 月 5 日前的預定期限內發射「羅老」號,將不急於在年內再次試圖發射,因此「羅老」號也許不會在今年之內發射升空。

香港文匯網訊引述《城市晚報》報導,韓國從 2002 年開始推進「羅老」號項目,近 10 年間共投入約 5200 億韓元。「羅老」號於 2009 年 8 月和 2010 年 6 月分別進行第一次和第二次發射,但都未能進入正常軌道,發射以失敗告終。第三次發射原定於 11 月 26 日進行,但連接發射體和發射台的「適配器砌塊」出現問題,發射時間被推遲到 11 月 29 日。根據與俄羅斯方面的協議內容,這將是「羅老」號的最後一次發射。


韓國當地時間 29 日 15 時 44 分許,韓國首枚火箭「羅老」號在距預定發射時間 16 分鐘 52 秒時二級火箭出現異常,發射在倒計時 15 秒時被迫中斷。隨後,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第二次官趙律來召開記者會表示,「羅老」號火箭發射因出現異常取消當天發射計劃,具體發射時間在對「羅老」號進行檢查後作出決定。

共同參與研發的俄羅斯赫魯尼切夫國家航天科研生產中心當天表示,「羅老」號將從發射台撤下來接受檢查,初步判斷,二級火箭可能要更換零部件。該中心還表示,「羅老」號再次發射的日期和時間會在日後重新公佈。

若「羅老」號此次因零部件問題而出現異常,在年內能否進行第三次發射將是未知數。韓國有關當局也表明,若無法在 12 月 5 日前的預定期限內發射「羅老」號,將不急於在年內再次試圖發射,因此「羅老」號也許不會在今年之內發射升空。

韓國科學教育技術部第二次官趙律來曾在發射前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羅老」號第三次發射管理委員會通過對技術準備情況、氣象、宇宙環境等綜合討論,最終確定 29 日下午 4 時按原計劃進行發射。

趙副部長就「剩餘的時間裡還會不會發生其他變化」的提問表示,「上次延期以後,進行了徹底的檢查,雖然不能說有 100% 的把握,但可以說 99% 不會再有變數。」

韓聯社在報導中稱,隨著倒計時裝置的中斷,擔任本次衛星運營任務的韓國 KAIST 人造衛星中心傳來了一陣歎息。 (接下頁)

[NT:PAGE=$]

韓聯社稱,這些研究員上午完成「羅老」號科學衛星和研究中心地面站信號交換測試後,一直在關注電視畫面,懷著極大的期待,聽到「羅老」發射再次被中斷的消息,都難以掩飾自己的虛脫感。

一位研究員表示「這次抱了很大的期望,總是失敗,有點筋疲力盡了」的同時,還長歎了一口氣。

2002 年 8 月,韓國正式啟動了「羅老」號火箭工程。「羅老」號火箭又稱為韓國航天運載火箭,因羅老航天中心而得名。但由於航天工業基礎薄弱,缺乏相關技術,無法獨立製造大型火箭,韓國只好求援於外國。

它首先想到的就是盟友美國,但美國以國家戰略產業不允許出口以及能夠為韓國提供相關保護為由予以拒絕。另外,美國與韓國 1972 年簽署的《美韓共同防務協定》中也明確規定,韓國不能發展射程超過 300 公里的彈道導彈。美國擔心一旦同意鬆綁,韓國就可將掌握的運載火箭技術應用到導彈等軍事領域,製造出射程覆蓋大半個東北亞的彈道導彈,從而給朝鮮發展洲際彈道導彈提供口實,刺激地區軍備競賽,所以,美國堅決反對韓國的火箭開發項目。

日本也以運載火箭與洲際彈道導彈原理相同,不願與韓國共享火箭技術機密,拒絕向韓國轉讓相關技術。而俄羅斯則希望借火箭技術賺取外匯,因此韓俄雙方一拍即合。

分析認為,韓國航天基礎較為薄弱,缺乏相關性技術,先天性存在不足。有專家指出,中遠程導彈和搭載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基本原理幾乎相同,具備了中程導彈以上的能力就具備了發射衛星的基礎能力。韓國的中程彈道導彈能力幾乎為零,因此,其火箭技術儲備是非常薄弱的。

此外,火箭發射可謂航天業中最複雜的高科技之一,並且火箭這種產品又沒有更多試驗的機會,它對技術的整合能力和吸納能力要求很高。而「羅老」號卻制定了高起點、高標準的技術要求,所以,韓國這種不顧自身實力和技術經驗的做法自然會適得其反。

韓國於 2009 年 8 月 25 日,首次發射「羅老」號,火箭點火雖然成功,但是整流罩分離異常,導致沒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10 年 6 月 10 日,「羅老」號再次嘗試發射,但是在升空兩分多鐘之後,即與地面失去聯繫,隨後爆炸墜毀。 (接下頁)

[NT:PAGE=$]

韓國《中央日報》上月底稱,「羅老」號的第三次發射原定在今年的 10 月 26 日進行,但是因為發射準備過程當中出現了異常情況,「羅老」號和發射台的連接部分出現了裂縫,連接發射台和「羅老」號的氦氣注入口的連接零部件「適配器砌塊」不良導致橡膠墊受損,因此只得延期。

此後,韓國方面十次調整發射日期。 10 月底,韓國決定將「羅老」號發射日期推遲到 11 月 9 日到 24 日。到 11 月中旬,發射日期又被調整到了 11 月 23 日到 30 日之間。直到 11 月 22 日,韓方確定將於 29 日再次嘗試發射「羅老」號。

雖然「羅老」號已經歷經兩次失敗多次推遲發射,但韓國並沒有放棄其「太空夢想」,仍然決定將「羅老」號再次發射。可以說,韓國政府一再堅持的態度也是基於多方面考慮的。

首先,基於經濟效益出發,韓國希望通過提升航空技術為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帶來新的就業機會。據韓國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一份有關韓國宇宙開發的報告顯示,「羅老」號發射成功將為韓國各相關產業帶來約 1.76 兆至 2.34 兆韓元的經濟效益。

同時,韓國也希望通過「羅老」號的發射成功,能夠自主地發射本國商業衛星,進而能躋身「太空俱樂部」,從而能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分一杯羹。

其次,韓國尋求躍身成為自主成功開發火箭的第 10 個國家,實現其「太空夢想」。據稱,韓國媒體曾將「羅老」號比作韓國的「太空之夢」,稱成功發射「羅老」號是韓國走向太空強國的第一步。而在韓國第三次發射「羅老」號火箭前,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無論「羅老」號火箭發射成功或失敗,超過 8 成的受訪者仍認為,韓國需要繼續開發航天運載器。這說明韓國希望通過「羅老」號的成功發射提升民族自信心,謀求強化准大國地位以及迎合民意。

此外,也有專家稱,在目前朝鮮半島南北對峙情況下,火箭運載技術和運載能力的競爭是朝韓對抗和心理戰的重要領域。由於受到美國制約,韓國難以研製射程在 800 公里以上的彈道導彈。韓國希望通過研發「羅老」號發展其火箭技術,從而推動其彈道導彈技術的提升。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