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會學者發表論文稱 貨幣供應比利率對中國GDP影響更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29 14:52
(圖:AFP)
聯儲會研究學者所開發的一個新的預測模型顯示,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比起利率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更大。
根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 Patrick Higgins、Tao Zha 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 Karen Zhong 本月聯合發表的一篇工作論文,這樣的觀點和人們通常比較看重利率影響的看法不同,後者在美國以及其他經濟體中更為適用。
這一模型具有一定的政策意義,因為中國正經歷機制上的轉變,舊機制下央行在制定政策時通常預先都有量化目標--比如每月的新增貸款規模,新機制下流動性則將由資本價格決定。上述研究認為,這對經濟來說可能不合適。
「和針對美國及其他發達經濟體所進行的大量研究所得出的慣常看法不同,我們發現利率對整體經濟的影響相對有限,而M2增速的變化則相對影響更大,」 上述經濟學家們在工作論文中寫道,「對中國的宏觀經濟分析應該基於這些事實,不能套用適用於其他經濟體的模型。」
論文稱,研究表明,中國的經濟將經歷逐步的放緩過程,而不是增速反彈。他們的模型顯示,中國 GDP 增速最有可能的路徑是,未來五年維持在 6.5% 左右,2016 年消費物價增速預計在 1.9%,未來四年預計在 1.7%。這要低於官方3%的通膨目標。
目標速度
中國經濟去年增速為 6.9%,為 1990 年以來最慢。彭博調查顯示,今年 GDP 增速預計將跌至 6.5%,也就是官方目標區間的下限,2017 年和 2018 年預計將進一步降低至 6.3%。
中國的 M2 增速一直低於 M1,狹義貨幣供應量 M1 在六月份同比增速達到 24.6%,為六年來的最高增速。廣義貨幣供應量 M2 的增速則為 11.8%。這一速度和五月份相比持平,同時也低於官方全年 13% 的成長目標。
研究論文稱,M2 成長速度的變化對中國經濟增速產生了「相當規模的」影響。「M2 增速變慢將是一個明智的政策情形假定,因為它將為中國經濟成長方式實現從投資拉動型向服務和消費驅動轉變創造時間。」
論文稱,中國未來的經濟成長將更像是「L 型,而非 U 型,」 《人民日報》在今年五月份時刊登「權威人士」的預測時提出了這一說法。
不過聯儲的研究論文同時還引述一些有不同看法人士的聲音,比如前央行顧問、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就認為中國經濟將實現 U 型反彈,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在四月份時也有過這種說法。
該論文由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發表。Higgins 是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研究部的聯席政策顧問,為經濟預測建模並幫助開發該行的 GDPNow 預測模型。Zha 是亞特蘭大聯儲量化經濟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同時也是 Emory University 的經濟學教授。Zhong 供職於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延伸閱讀: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