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有個年賺57%的交易策略 但好日子可能到頭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14 11:05
(圖:AFP)
隨著中國決策層著手處理他們自己幫助造成的一個股市怪象,中國股市裡最另類也最賺錢的投資策略之一正在備受打擊。
這個策略有效地利用了政府對股市的干預。雖然基本面分析派對它嗤之以鼻,但它的簡單直白多年來對中國的散戶投資者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簡言之,這個策略是這樣的:買入那些市值最小的公司股票,不用管他們的經營情況,持有這些股票等待他們成為反向收購的對象(即買殼上市)。因為中國監管部門嚴控企業上市審批,令這種交易策略大行其道。
其結果是,這類除了上市資格之外身無長物的股票表現搶眼。一位投資者如果在年初買入 A 股市場市值最小的 10 支股票,年底賣出,第二年繼續照章辦理,那麼在截至 2016 年初的 10 年中,他的復合年回報率將達到 57%,是滬深 300 指數漲幅的三倍多。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那些市值最小的 A 股上市公司大約三分之二都宣布了合併計畫。
但這種策略最近不靈了。隨著證監會在新主席的領導下出台措施遏制借殼上市,那些市值最小的公司股價今年平均下跌了 1.2%。
金曠投資的首席策略師張海東認為,這種策略是否就此作古,取決於證監會改革承諾的實施速度。他說,最近的打壓不太可能有持久影響,但如果決策者采取新的 IPO 制度,由市場參與者而不是政府來決定 IPO 的規模和時機,那麼反向收購的需求將會下降。
「這個現象說明我們的股市還落後於已開發市場,」張海東說。「證監會需要讓所有合格的公司自由上市,不要有任何限制。只有這樣,那些殼公司的價值才會降低。」
彭博記者向中國證監會發傳真尋求置評,未有立即回應。
雖然中國決策者一直管著 IPO 頻率步伐,但最近幾年對新股發行尤其謹慎,擔心新股太多會導致 6.3 兆美元市值的中國股市下跌。根據證監會網站和彭博匯總的數據,目前等待 IPO 審批的企業超過 800 家,超過過去 5 年發行上市企業總數。熱衷上市的企業轉而采取反向收購的方法,以獲得上市的融資與流動性優勢。
自然而然,那些市值最小的公司往往是最經濟的買殼對象。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自一月 1 日以來,10 家市值最小的 A 股公司中有 6 家宣布或重啟了併購計畫,與去年比例相同。
持續上漲
過去 10 年有 7 年屬於市值最小公司之列的國農科技一直有賣殼傳言。雖然該公司最近一次在 2014 年八月份進行了否認,但今年,公司宣布進行重組,剝離房地產投資,買入醫藥資產。在截至去年 12 月的三年中,該股累計上漲 461%。
押注殼資源的策略一直回報豐厚,過去 10 年中僅有兩年遭遇損失: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2011 年當局短暫打擊買殼上市。
不包括停牌股票和創業板股票,這個策略在截至 2016 年初的 10 年中平均回報率高達 57%,而巴菲特的柏克夏股價年均漲幅只有 8.4%,過去 10 年美國股市表現最好的股票之一亞馬遜年均漲幅也只有 30%。
交銀國際駐香港的首席策略師洪灝說,這其中可能有「小公司效應」,市值小的公司長期而言往往跑贏大盤。
新規
儘管回報如此誘人,但風險也是存在的。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即使宣布了相關交易,買殼上市(在交易所公告中往往稱之為「重大重組」)也可能永無落實。
在今年披露反向收購計畫的6家小公司中,至今無一完成交易;去年宣布計畫的公司中僅有 1 家完成了交易。
ST 皇台在二月份宣布重大重組項目,但在3月份宣布終止這一計畫。該股五月份升至 4 年高點,隨後下跌 33%。媒體報道稱監管部門收緊了反向收購規定,並有消息稱該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而被調查。彭博記者致電該公司董秘辦公室,無人應答。
新股發行改革
中國證監會發言人鄧舸上個月在北京的一個記者會上說,決策者正在修訂重大重組相關規則,遏制反向收購方面的投機。財新五月 11 日報道稱,證監會已經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網際網路金融、遊戲、影視、VR 四個行業。之前,低成長行業的公司扎堆向所謂新經濟領域的公司兜售他們的殼資源。知情人士五月份表示,中國證監會正在考慮限制中概股借殼回歸措施,其中包括對中概股回歸的估值,按照一定的本益比進行限制。
「短期內,這種打擊可能導致殼資源價值大幅下降,」滙豐晉信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丘棟榮表示。「但在長期看來,這可能被視為利好,因為收緊的目的是恢復市場的正常融資功能。」
當局限制反向收購盛行的最簡單做法,莫過於放鬆 IPO 控制。雖然中國正在研究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但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三月份表示,研究論證需要相當長的一個過程。
洪灝說,最差的公司經常因買殼上市受到追捧,這是不正常的,希望這一點會有改變。
延伸閱讀: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