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全球性問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1 13:20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曾國平撰文指出,距離英國脫歐(Brexit)的公投不到兩天,早前的民調支持脫歐陣營後來居上(雖然仍有大量游離選民),但從賠率看,反對脫歐的勝算又明顯較高。根據近年公投往績,民調和賠率都不可靠。結果難測,各項風險指數(如VIX)近日明顯上升。這場由星星之火燃點起來的公投,到底有什麼經濟影響?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正反陣營打經濟宣傳戰
美國總統初選,早前民主黨參選人桑德斯(B. Sanders)就有一名經濟學者擁躉撰寫「分析」,贊揚其經濟政策可令美國經濟在未來十年以平均5.3%的速度增長,每月新增近30萬個職位。這個天方夜譚的「分析」給批評得很厲害。
為政治目的作經濟分析,夸張一點情有可原,但總不能離事實太遠,做得過分隨時為了搞笑的負面宣傳。就如近來殺出的「經濟學者撐英國脫歐」(Economists for Brexit )(名稱有點誤導,八名成員主要為前財金官員和金融界高層,科班出身的經濟學者是少數),宣稱脫歐可為英國帶來巨大的利益。組織建議在脫歐後,英國毋須再簽定任何貿易協議,只要單方面取消所有的關稅,就能令英國的生產總值增加4%!這個驚人的數字,來自兩個可疑的假設:一為脫離了歐盟監管的束縛,英國的商品、食品價格將下跌一成;二為脫歐後英國的貿易額不會減少,因為單方面取消關稅後,英國跟其他國家的貿易將增加,足夠抵消歐洲貿易的損失。
另一邊又如何?最嚇人的當然是英國財政部的分析:假設只保留世貿組織(WTO)成員的身份,15年後英國生產總值將下跌7.5%,稅收大減,為政府帶來沉重負擔。至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預測, 在同樣情況下,不出幾年生產總值便會下跌5.2%,更把英國脫歐列為全球重要的風險。經合組織(OECD)假設脫歐後英國會逐步跟歐盟達成貿易協議,但貿易減少加上其他負面後果,15年後會減少英國3%的生產總值,而傷害只會隨時間增加。
英重訂貿易協議成本高
有正有負,哪一邊的分析較為可信?
剛才提到的分析都多少受政治立場影響,而且看的是十幾年後的長遠宏觀預測,好難計得准。更麻煩的是,算不清脫歐後英國跟歐盟國家關系的變化。
難以數字算算賬,但大方向還是有點把握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和實證研究告訴我,英國重新跟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議的成本極高,減少貿易(包括引入歐洲移民)既有直接的經濟損失,也失去了因貿易交流而來的生產力增長。此外,到英國去的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全歐洲之冠,皆因跨國企業喜歡利用英國倫敦金融中心及跟歐洲市場一體的地位,作為進軍歐洲的第一站。證據之一,是近年英國的外匯市場交易額急速上升,來源不是英鎊而是歐元。脫歐後英國失去了這個「中介」功能,難免出現走資的情況。
真金白銀的匯市反應最老實:最近有一項簡單的研究,分析英鎊兌美元匯率跟脫歐賠率之間的關系,發現脫歐機會每下跌1%,英鎊匯率則上升0.2%,反映投資者也普遍認為脫歐對英國經濟弊多於利。
公投背後全球現象
從民意調查的結果看,兩邊陣營的分別非常明顯:留歐的,教育程度、收入較高,也較年輕,親工黨和自由民主黨;脫歐的,主要為年齡大的社會低下階層。收入不均是全球大趨勢,貿易和勞力流動加上科技發展下,利益受損的是低技術工人。脫歐陣營以限制外勞為最大賣點,民意趨向不難理解。
網上民意調查公司YouGov早前公布了另一個有趣的調查結果,問國民就英國應否脫歐一事上,是否信任個別人士的意見。
以商界領袖、學者、智庫成員、英倫銀行官員、國際組織代表來說,反對脫歐的國民多半信任;而支持脫歐的國民則大比數質疑專家權威。至於傳媒、政客等類別,也許經常信口開河,信任程度明顯低一截,但仍以支持脫歐的國民較有「懷疑精神」。
藐視各種權威,打倒現有的「特權階級」,排外民族主義加上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的傾向,是另一個全球現象,跟收入不均關系密切!(文章來源:hkej)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