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軍成歷史 德冷戰後首增兵 制衡俄羅斯 應對恐襲難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2 15:47
歐洲安保局勢過去幾年急劇變化,自兩德統一以來不斷裁軍的德國,繼去年宣佈增加軍費後,10日再宣佈擴軍1.1萬人,是德國在冷戰結束後首次擴軍。德國防長馮德萊恩坦言,軍力收縮政策已成歷史,德軍需要向現代化前進,又指擴軍原因包括協助北約制衡俄羅斯、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及歐洲難民危機。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1990年10月東西德統一時,德國聯邦國防軍有58.5萬軍人和21.5萬文職人員。冷戰結束後,德國持續裁軍,目前編制上限分別為18.5萬軍人及5.6萬文職人員,但現役士兵人數只有17.7萬。馮德萊恩指,受恐怖主義及難民潮等事件影響,德軍人手非常緊張,因此擴軍「實屬必要」。她又指根據政府評估,德軍需要新增1.87萬名軍人及文職人員,但研究可行性後只能擴軍1.1萬。
德國國防部表示,計劃到2023年增加7000名軍人及4400名文職人員,包括網絡戰專家、海陸特種部隊及醫療部隊,之後還會陸續從裝備、預算和人員三方面強化軍力。政府亦會要求國會放寬軍隊人數上限,更靈活應對國際安保局勢變化。
馮德萊恩同時呼籲將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由當前的約1.2%向上調升。然而有資深國防官員認為,即使計入最新宣佈的擴軍計劃,德國軍費比率亦難以達到美國及北約所要求的2%目標。據報美國官員一直認為,若俄羅斯入侵歐洲,德國將是最能夠快速支援波蘭等國家的軍事力量,並把德國視為歐洲集體防衛的關鍵。
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年4月曾表示,會盡快審視應否在北約框架內,在東歐部署軍事力量制衡俄羅斯,預料在7月初的北約峰會有定論。俄羅斯批評此舉屬挑釁,將堅決回應。
軍事專家分析指,德國增加軍費及擴軍規模雖然不算顯著,但象徵意義極大,反映德國準備在國際安保議題上扮演更重要角色。另有分析指,恐怖主義及難民危機席捲歐洲,令德國社會意識到不能再「自掃門前雪」,亦減少德國人對擴軍的抗拒。最新民調顯示,支持擴軍的德國人已從2009年的15%飆升至現在的45%。
文匯報「環球點評」分析,德國宣佈自冷戰結束後首次擴軍,象徵這名歐洲巨人正逐漸擺脫昔日枷鎖。有別於同屬二戰戰敗國、一邊否認戰爭罪行一邊擴軍的日本,德國多年來真心反省二戰納粹罪行,而這次宣佈擴軍,未見引起當年受害國的控訴,再考慮到德國面對的戰略環境改變,甚至有人認為擴軍「來得太遲」。
這次擴軍的決定正值歐洲局勢動盪,難民危機撕裂歐盟內部共識,恐怖主義的魔爪不斷伸向歐洲,令德國意識到即使閉門自守,災禍也會找上門,倒不如主動出擊。德國防長馮德萊恩上任以來,積極推動德軍「走出去」。無論是在西非馬里對抗聖戰分子,還是在中東協助訓練庫爾德武裝部隊對抗「伊斯蘭國」,都見到德國軍人的身影。
德國近年在總理默克爾治下穩步向前,不僅成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在歐盟的地位更逐漸超越英、法等列強,被不少人視為歐盟的實質領袖。相比德國的經濟及外交實力,其軍力一直不成比例,軍備亦未有與時並進。德國推動軍隊現代化,有助鞏固自身國際地位,尤其是英國即將舉行脫歐公投,德國此時彰顯決心,相信有助安撫其他成員國的不安。
德國擴軍或多或少也是回應美國的批評,美國總統歐巴馬最近訪德時,便曾埋怨歐洲多國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率過低,對國防「太自滿」。幾乎篤定代表共和黨出戰年底美國總統大選的富商特朗普更直接,批評歐洲國家「搭美國的便車」,威脅撤走美軍,讓它們「自生自滅」。
不過,德國人也不是一面倒贊成擴軍。反對黨指馮德萊恩派遣大量兵力前往東歐,名義上是制衡俄羅斯,實際反而會助燃緊張局勢,批評德軍人手緊張不是「不夠人」,而是「用不得其所」。德國社會對擴軍雖然不及以往敏感,仍可見有所抗拒,反映德國要拋開納粹的枷鎖,尚有漫漫長路,但只要德國是由衷和平崛起,相信國際社會願意歡迎。
〈德軍制度演變〉
德國二戰戰敗後,原納粹軍隊被全部解散。1949年西德成立,直至1955年,在美國支持下,「德國聯邦國防軍」才正式成立。
冷戰時期︰
■初行募兵制,後改徵兵制。
■主力發展重裝甲部隊和機械化步兵部隊,隨後發展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作為主力裝備。
■憲法嚴格限制軍隊在國內部署,避免重蹈納粹覆轍。
冷戰後︰
■兩德統一後接收原東德的軍備,並大幅裁軍。
■軍隊目標由實現統一,改為參與歐洲和全球和平任務。
近年︰
■2012年憲法法院放寬限制,容許軍隊執行國內作戰任務、應對恐襲,但就動用武力設下嚴格條件。
■去年底,參與打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ISIS)。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