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中越首簽北部灣海洋合作協議 開啟南海聯合勘探新階段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图片说明 
李克強在河內和越南總理阮晉勇舉行會談後,共同出席中越雙方關於海上、金融、經貿、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文件的簽字儀式。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新華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14)日上午在越南河內會見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再次呼籲「不讓南海問題干擾兩國合作大局」,並推動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等合作機制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李克強此次訪越,令中越在海洋合作方面獲得新突破,兩國首次簽署海洋合作協議—北部灣海洋合作協議,開展海洋環境管理及科學研究合作,建設環境管理示範區等,開啟中越南海聯合勘探的新階段。


香港《文匯報》報導,「能否處理好南海問題,不僅事關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而且涉及到雙方拓展基礎設施投資等大規模合作的政治與安全環境。」李克強在會見阮富仲時表示,中越雙方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堅定不移推進中越友好。中方願與越方沿著海上、陸上、金融三條主線統籌推進合作,相互促進,實現互利共贏。

前天,李克強同越南總理阮晉勇共同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洋局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關於開展北部灣海洋及島嶼環境綜合管理合作研究的協議》(簡稱《協議》)的簽署。這是近年來中越簽署的首個政府間海洋領域合作項目文件。

《協議》規定,中越雙方將開展北部灣灣口內海洋環境管理及科學研究合作,增強對北部灣海域海洋環境與生態狀況的了解,提高海洋環境的管理水平,為北部灣海洋環境與生態保護及應對污染事故提供參考和技術支撐。雙方將通過合作研究、舉辦學術研討會以及交流培訓等方式,加強在海洋生態保護方法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開展環境管理示範區建設,同時向兩國民眾普及海洋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公眾海洋環保意識,更好地保護北部灣的環境與生態。

對於中越海洋合作,中國外交部評價稱,兩國將正式成立中越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基礎設施合作工作組、中越金融合作工作組,是兩國總理會談的最重要成果,也是中越合作新的突破。特別是雙方將爭取於年內在北部灣灣口外取得海上共同開發的實質進展,並磋商研究更大範圍海域的共同開發。這將向世界表明,中越兩國有能力、有智慧來維護南海和平,擴大兩國的共同利益,縮小和管控分歧。

李克強昨日上午還會見了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並出席張晉創舉行的歡迎午宴。下午李克強則在會晤越南國會主席阮生雄時表示,中方將繼續堅持對越友好的基本方針,願同越方保持高層戰略溝通,推進全面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動兩黨兩國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
 
幾經風雨的中越關係,在總理李克強正式訪越期間迎來新躍進。14日,中越總理宣布兩國成立海上共同開發工作組,並於年內啟動海陸金融三大領域合作工作組,李總理強調這是兩國關係取得的「重要突破」。上述協議的簽訂立即引發各方高度關注,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大動作」,為北京突破「南海瓶頸」,特別是破解美國借南海「圍堵」圖謀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全面推進中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係有望進入「快車道」。

在周邊國家中,中越間擁有一段與眾不同的特殊關係。1950年1月18日中越建交後,在越南抗法和抗美兩場戰爭中,中國政府和民眾全力支持,兩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等領域廣泛合作。但兩個「兄弟國家」卻於1979年爆發大規模邊境衝突。自上世紀90年代始,中越兩國兩黨關係重新熱絡,高層互訪不斷,經貿和人文交流飛速發展。

2008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國領導人一直保持頻繁互訪和接觸。經貿方面,中國是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額為504億美元(約3081億元人民幣,約3931億港元),同比增長25%。《華爾街日報》昨日報道,雖然中國軍力令越南擔憂,但越南領導人也認識到需要中國來改善經濟前景。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中越在解決陸上和海上領土爭端上同樣累積了豐富經驗。經過多年協商,2010年7月《中越陸地邊界勘界議定書》正式生效,標誌著雙方陸地邊界爭議全部解決。海洋爭端上,中越2000年12月簽訂《北部灣劃界協定》,為中越和平解決海上爭議邁出了第一步。因此,中越將成立海上共同開發工作組絕非偶然。

從戰略角度看,中越海上工作組成立,有力地回應了美國推行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美方一再揚言「重返亞太」,將全球軍力向中國周邊的東南亞方向集中部署,同時極力拉攏東盟各國,利用菲律賓和日本做「馬前卒」,在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挑撥離間。

美國插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南海爭議,要求後者以多邊方式與中國談判,企圖將南海問題國際化,目的是顛覆中國與東盟達成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以及推進制定《南海行為準則》,打掉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南海基本原則。

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李克強近日先後密集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和東盟系列會議,反映出中國對東盟外交出現重大調整,東盟在中國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得到全面提升和加強。《華爾街日報》形容,這是中國向東南亞地區開展的「魅力攻勢」,有助中國鞏固在區內地位。

習近平月初在印尼發表演講,提出中國願與東盟國發展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建「海上絲綢之路」。這是他9月訪問中亞四國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後,又一重大戰略構想。此後,李克強在文萊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首次對未來中國-東盟合作提出「2+7」合作框架構想,倡議在漁業、環保、科研、搜救等領域發展海上合作夥伴關係。上述舉措反映出中國新領導集體外交新思維和對外關係優先順序的重大調整。

從「絲綢之路經濟帶」,再到「海上絲路」,中國正充分發揮獨一無二的地緣優勢,與周邊東南西北30餘個國家和地區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共榮、安全互助的全新東亞(亞太)新格局。習主席和李總理東盟之行的奠基性作用,將在未來中國—東盟新戰略中發揮日益深遠的影響。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