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李嘉誠:有生之年長和絕不遷冊 對股東利益負絕對責任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和黃(0013-HK)7月底放售百佳超市業務,其後又有報導指長實(0001-HK)有意出售上海商廈,陸續引發市場猜測,交易是否涉及李嘉誠在中港撤資。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昨(17)日中午會見傳媒時,否認撤資的說法。李嘉誠說「我愛香港、愛國家,有生之年長實、和黃絕對不會遷冊,相信多年後都會屹立於香港,但生意規模大小會隨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情況而作出決定,當然股東的利益,我亦要負起絕對的責任。」

《星島日報》報導,李嘉誠直言,買賣資產如出售百佳屬商業決定,相關的200億至300億元(港元,下同)亦根本不夠撤資。他說,公司有賣亦有買,例如今年3月以40億元收購了位於葵涌的亞洲貨櫃碼頭。1999年時和黃以過千億元世紀交易出售了英國Orange,但在過去幾年集團都再在英國投資電網等,涉及亦過千億元。


長和系可能出售香港百佳超級市場、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及廣州西城都薈廣場等,如果全部完成可套現400多億元。一時間,李嘉誠在中港撤資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李嘉誠澄清撤資傳聞,否認長和系會遷冊,指將來不一定只出售香港及中國項目,亦可能會出售部分外國項目。

他指香港及內地項目,如果價錢好會出售,海外項目也一樣,只要合乎商業原則,對股東負責,也是可出售。

和黃過去10多年於最少4個國家出售了以數千億計的海外電訊業務,其中於英國的Orange價值最大,但今天又再在英國進行其他投資,單計2010至2012年購入的英國電網,水務及配氣網,已涉及1244億元,而且由長實、長建(0138-HK)、電能(0006-HK)及李嘉誠基金共同投資,目前集團仍在海外物色新項目之中。

面對市場的波動,長和系一向保持低負債,他指目前長實的負債很低,只有5-6%,而和黃每年營業額總共達40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營業額升2%至1990億港元,負債比率亦只是20%,有證券界人士認為長和系的財務情況很好,而且屬於保守。

李嘉誠說,「好多事都在表面看不到,危機不可以預見,因此做事要保守些,向股東負責是最重要」。

李嘉誠並表示,他無法看通香港未來4至5年的樓市,否則集團早已投地。他說,目前地產市道由政府主導,存在政策風險,地產商有地產商的困難,相信「辣招」(政府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會在明年出現。(接下頁)

[NT:PAGE=$]

香港《明報》報導,這是李嘉誠自從今年3月以來,首次正式會見傳媒。現年85歲的李嘉誠過往在公開場合被問到對樓市看法時,多次表示市民只要是自住、毋須過度借貸,便可買樓,但他昨日與傳媒午宴時稱,現時無法估計樓價走勢。

李嘉誠承認,因為上述政策及外圍風險,集團在投地方面變得審慎及保守,「辣招」帶來的負面影響料會在明年出現。如果今日有地產商說投資一定賺,會稱讚這些地產商「很叻」,想聽聽如何一定賺,因為今日投資地產也可能會輸。他說,地產商有地產商的困難,因不是看一年兩年,到了賣樓,要看4年。

事實上,由去年10月推出買家印花稅(BSD)以來,長實先後入標競投約20幅住宅、酒店、商業地皮或港鐵項目,但除了去年11月以29.01億元投得的馬鞍山落禾沙一幅住宅地,其餘都空手而回,反映長實買地策略審慎,出價不如以往進取。

對於李嘉誠的言論,恒基地產執行董事黃浩明表示認同,沒有補充;被問到政府辣招是否過辣,他回應「只要不是長遠就OK」。

本身亦是地產商的立法會議員田北俊表示,對於他和身邊地產商友人來說,同樣對賣地投資沒有以前活躍,主要是由於政府政策令樓市變成「人為」而非自由經濟,「最終蝕本可能不是我預測錯誤,而是政府經常突然介入」。

談及香港的房屋政策,李嘉誠說他7至8年前已主張大量興建公屋,助低收入的市民,應付收入夾心層的居屋都可建,但不可建得太大,待他們掙錢能力提高,想改善生活環境時再換(私樓)大屋。他稱這是他個人的理想世界,或者現在特區政府所想的更加好也不一定。 他讚揚新加坡房屋政策很成功,例如6000港元收入仍可分期買樓,是好好的政策。

學者曾淵滄表示,難以評論香港及新加坡兩地房屋政策孰優孰劣,如果香港沒有辣招,樓價一定不止現水平,最緊要是政府的目標是什麼,以及能否透過施政達到目的。

至於近期社會熱論發展郊野公園,李嘉誠認為可討論,環境要保護,但未劃入綠化帶的土地可用理性方法處理,可先商量後研究。

李嘉誠昨會見傳媒,表達他反對「佔領中環」的立場,認為只會傷害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又未必能達到民主目的,無助解決問題。他指出,政治和經濟是對孖生兄弟,擔心香港繼續內耗會浪費時間和機會,目前香港與新加坡及上海等對手有如進行千米競賽,就算香港領先他們,只要他們的加速度夠快,就可以在後半段超過香港,勸勉港人要急起直追,自強不息。(接下頁)

[NT:PAGE=$]

香港《文匯報》報導,對於最熱門的「佔領中環」意見,他開宗明義的表示,「我實在反對用對立的方法爭取民主」。他說,「香港就好似一個好靚的玻璃花瓶,好好睇,但一唔小心亦好易打爛」,認為表達意見可以有很多途徑,但「佔中」癱瘓中環,只會傷害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破壞香港金融中心形象,又未必能達到民主目的,激化社會情緒,無助解決問題。

他並指,政治和經濟是對孖生兄弟,擔心香港內耗會浪費時間和機會,「香港和新加坡及上海等對手,現時有如進行一場1000米競賽,就算香港領先他們少少,只要他們後期的加速度夠快,也可以在後半段超過香港!」

李嘉誠稱,有同感近幾年香港的競爭力開始減弱,於1997年時,香港的GDP同新加坡差不多,但今天香港GDP遠低於新加坡;新加坡房屋政策做得成功,教育、新科技都做得好,令市民有很多發展的機會。他指對香港錯過發展工業感到可惜,並稱他也曾向中央反映過利用深圳河套地區,發展香港的工業,並認為從宏觀看,本港的教育要配合工商業發展。

至於上海,他認為上海自由貿易區對香港的影響會很大,無論金融、航運,都會有很大衝擊;若人民幣能夠自由兌換,對上海的發展更加有利。他說,在抗日戰爭前,不論在工業、消費及服務上,上海都已比香港先進;而當日後中國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變成第一大經濟體,加上上海的成本比本港便宜,香港若不再急起直追,就會落後於人。他指,除了上海,廣東省都做得很好很好,潛力亦大,前途無限。

他強調,「香港不能看輕上海,要看重上海,能夠合作當然更好」。他認為,目前上海的發展勢頭不錯,因腹地長江三角洲很大,加上匯聚很多人才,不少在外國拿了高級學位的「海歸」,及在外國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才,他們「後生、有好的教育、拚勁十足」,都選擇到上海發展。

至於5至10年內上海會否超越香港,就要看香港怎樣急起直追,但他認為香港仍然有好的條件,香港人聰明、勤奮,但人心要向著為香港好的方向。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