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分析〉亞美尼亞亞塞拜然衝突重燃 俄土再捲外高加索風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5 14:55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月初爆發連串武裝衝突。圖為亞美尼亞士兵。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東動盪局勢未平息,前蘇聯外高加索地區(即今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三國)近期亦風起雲湧。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自從4月初開始,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納-卡地區)爆發連串武裝衝突,為兩國自1994年達成停火以來,再次在當地短兵相接。事件牽涉大國博弈,俄羅斯在外高加索地區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北約成員土耳其站在亞塞拜然一側,西方借此制衡俄崛起意圖明顯。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外高加索地區早在100多年前,已是俄羅斯帝國、土耳其及亞美尼亞民族主義的角力場。1988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便就納-卡地區領土爭議爆發衝突,到1994年才停火。事隔22年,兩國再起爭端,出動直升機及火箭炮互相轟擊,造成大量軍人和無辜平民死傷。由此可見,納-卡是一個典型的「凍結衝突」(frozen conflict)案例,即對立雙方暫停衝突後未簽署正式和約,戰事隨時會再爆發,為地緣政局埋下計時炸彈。

納-卡地區位處外高加索,油產量豐富,戰略地位重要,被視為俄羅斯的後院,保持該區局勢穩定有助防止來自中東地區的恐怖分子滲透。而俄國本身亦有向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售武,俄羅斯與亞美尼亞更是盟友關係,在當地設有基地。相比之下,美國及歐盟在當地的軍事影響力薄弱,駐土耳其的美軍已是地緣上最接近的軍力部署,調停能力有限,難以解決當地混亂局面。

與俄國關係緊張的土耳其則支持亞塞拜然,並與亞美尼亞是世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是否打算宣揚「泛土耳其主義」、重振昔日鄂圖曼帝國的光輝,仍有待觀察。烏克蘭危機後,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地緣分析機構Stratfor專家科利伯沙努認為,俄羅斯擔任納-卡地區的調停者,可重建它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正面形象,軟化歐盟對俄國的強硬立場。

另有分析指,即使俄國樂於調停,但若對立局勢加劇,俄國和土耳其可能被捲入「代理人戰爭」,戰火同時牽動鄰近的伊朗、喬治亞和俄境內毗鄰的北高加索地區。高加索問題資深研究員德瓦爾指出,國際社會調停兩國只是權宜之計,長遠而言須在區內執行維和任務,並由美國、俄羅斯和法國等大國監督確保落實停火。

新華社報導,俄羅斯視包括納-卡在內的外高加索地區為傳統戰略要地,保持納-卡局勢穩定,有助俄國防止中東恐怖分子滲透;另一方面,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是俄武器的重要進口國,與俄軍事、經濟等方面聯繫緊密。分析指出,納-卡衝突反映土耳其對該區的介入逐漸增大,可能成為影響局勢走向的一個主要不穩定因素。

儘管俄羅斯成功斡旋納-卡衝突,但俄分析師諾維科夫指出,俄國在納-卡問題上愈來愈處於兩難境地。在與土耳其關係惡化的背景下,俄須表現出支持亞美尼亞這軍事同盟,同時俄也不願冒險失去亞塞拜然這一外高加索地區的重要支點,因此,對俄國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不偏幫任何一方。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則明確表示站在亞塞拜然一邊,畢竟兩國語言文化相近,在能源、軍事等方面多有合作,而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則因歷史問題保持疏遠,至今未建立外交關係。分析指,土耳其在納-卡爭端展現強硬姿態,是要顯示該國在高加索地區事務的影響力,增加對俄談判的籌碼。然而土耳其也不願直接捲入納-卡軍事對抗,更有可能採取「混合戰爭」,以經濟、文化等軟實力施加影響。

外高加索又稱為南高加索,覆蓋高加索山脈以南的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地區。1922年,上述3國曾經以「外高加索聯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名義,加入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外高加索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東可到達哈薩克、土庫曼,北面屬於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亞美尼亞屬內陸國家,分別被喬治亞、亞塞拜然、伊朗及土耳其包圍。該國長期受不同帝國控制,到蘇聯解體後才正式獨立。亞美尼亞在美國擁有幾百萬僑民,是深具影響力的群體,每年大量僑民回流「祖國」,成為經濟支柱之一。

作為其中一個擁有最早期基督教文明的國家,亞美尼亞早於公元4世紀已興建首批教堂。其後多個世紀先後被拜占庭、波斯、蒙古及鄂圖曼帝國控制。到19世紀初,亞美尼亞更遭瓜分,東部歸俄羅斯,其餘留在鄂圖曼。1915至1917年,鄂圖曼帝國軍隊曾殺害150萬亞美尼亞人,聯合國曾通過決議譴責「亞美尼亞大屠殺」,但土耳其一直拒絕道歉。

亞美尼亞在一戰後宣佈獨立,惟過程短暫,到1920年代便被併入蘇聯,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才重新獨立。俄羅斯至今仍在當地保留軍事基地,並維持盟友關係。1990年代中,亞美尼亞推行經改,為國家帶來穩定及經濟增長,但在2013年初仍有逾30%人口活在貧窮線下。

薩爾格相自2008年起一直擔任總統至今,該國主要依賴俄羅斯供應天然氣,但亦面對大幅加價情況。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亞塞拜然自古以來一直是傳統的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國,19世紀時產油業非常興旺,吸引大量國際資金。到20世紀初,該國石油供應量幾乎佔全球一半。現任總統阿利耶夫在2003年上任後,一直在位至今。

1994年,亞塞拜然與西方財團簽署總額達74億美元的石油合約,西方企業開始投資數以百萬計美元,開發當地的石油及天然氣儲備,然而整體經濟未有太大得益。

裏海的石油現時經輸油管,由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經喬治亞輸往土耳其港口城市傑伊漢,供應西方國家。2001年,亞塞拜然成為歐洲理事會成員國。2007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欽提議,讓美軍使用亞塞拜然的雷達站,作導彈防禦之用,以換取對方放棄使用波蘭及捷克的基地。

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位處的外高加索地區,除油產量豐富外,作為亞洲與歐洲的橋樑,其戰略意義亦十分重要。中國推動的新絲綢之路,亦要經過高加索打通往歐洲的鐵路,故此該區是周邊國家的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新絲綢之路藍圖,從中國穿越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及烏茲別克,最終抵達歐洲,途中需經過外高加索地區。今年1月,烏克蘭利用新絲綢之路將貨物運往中國,該列有20個集裝箱的火車從港口城市切爾諾莫斯克出發,途經喬治亞、亞塞拜然、裏海、哈薩克,最終抵達哈中邊境城市多斯特克。這個過程在效益上雖然並非最好,但在政治意義上是一大突破,彰顯中國透過高加索地區打通歐洲的決心。

外高加索地區天然資源蘊藏量豐富,且鋪設了不少大型輸油管及輸氣管,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戰事令能源運輸安全備受威脅。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往土耳其地中海港口城市傑伊漢的地下輸油管,與納-卡地區距離不足48公里,該輸油管每日運送72萬桶石油。而正在興建、打算將亞塞拜然的天然氣運往歐洲的南方天然氣走廊,亦只距離這次衝突區約50公里。若當地爆發新戰事,輸油管可能首當其衝成為攻擊目標。能源分析員斯特倫奎斯特則指,輸油管受攻擊或迫使歐洲出於能源安全考慮,減少循此管道獲取能源。

納-卡近30年爭奪戰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1988年:當時為亞塞拜然自治州的納-卡,要求併入亞美尼亞,令該州的阿、亞兩族爆發武裝衝突。蘇聯解體後納-卡宣布獨立,令衝突加劇,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為爭奪該區爆發全面戰爭。

1994年:在俄羅斯調停下,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達成停火協定。長年戰事估計共釀成3萬人喪生,亞美尼亞其後奪得納-卡控制權。

2006年12月:納-卡在亞塞拜然反對下舉行公投,通過訂立新憲法。兩國在這段時期相對較為和平。

2009年:亞塞拜然及亞美尼亞總統先後兩度會談,但未見進展,此後多次發生嚴重違反停火協議事件。

2014年:兩國在納-卡地區發生嚴重軍事衝突,造成數十人死亡。

2015年:雙方在納-卡有近3000次零星交火及敵對行為。

2016年4月: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再於納-卡爆發武裝衝突,並在交火中使用坦克、裝甲車、武裝直升機及火箭炮等重型武器,雙方各有士兵死傷。俄羅斯總統普欽其後與兩國總統通電話,調停衝突。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