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華文媒體:安倍欲借力美國拉團遏華 中國應防止被利用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8-13 15:43
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35週年紀念日,但中日關係自去年日本企圖。「國有化」釣魚島以及安倍晉三「回鍋」首相後每況愈下。境外華文媒體指出,在美國「重返亞太」的大背景下,安倍對內煽動民意,對外開展「價值觀外交」,企圖對抗中國。但中國應該認清形勢,不能成為日本政府的口實和「好的敵人」。
中新網報導,新加坡《聯合早報》13日投稿文章指出,釣魚島問題不只是主權爭端,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留問題,和平解決對東亞的和平發展至關重要。受過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的人民,特別是在慰安婦問題上,對日本不肯真誠道歉做出賠償都十分憤怒,嚴重影響了推動東亞和解的民意,這在日本方面是有罪責的。
香港《文匯報》13日社論指出,近期安倍頻繁往返東南亞各國,四處渲染「中國威脅論」,遊說菲律賓等國加強海洋安全合作,不斷混淆國際視聽,嚴重損害了中日關係及東亞地區的安全環境。
文章指出,安倍的「價值觀外交」屬於抱殘守缺的冷戰思維,既有悖于歷史發展規律,也違背亞洲和平合作的大趨勢。安倍政府無論是在歷史問題抑或是在領土問題都採取以鄰為壑的對抗態度,加速日本右傾化,只會引起亞洲人民的反感,使日本在國際上更加孤立。
台灣《立報》13日社論稱,遏阻中國的快速崛起,是美國當今國際戰略的核心任務。執行這個核心任務的重要部署,乃是2009年開始高調推行的「美國重返亞洲」;而作為美國重返亞洲的主要支點,就是積極扶植日本右翼勢力來對抗中國。為給日本右翼政客打氣,美國政府不惜收起在釣魚島爭議中的中立假面具,公然聲明《美日安保條約》涵蓋釣魚島,並且與日本進行登島的聯合軍事演習,把過去號稱美日聯合軍事演習是為了對付朝鮮的假面具也同時撕開。美國顯然企圖把握安倍這個反華政客在位的機會,強化中日之間的矛盾。
香港《大公報》和台灣《旺報》13日援引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話表示,安倍政府以「自由與繁榮之弧」聯合所謂的價值觀相同國家「包圍中國」的做法,是十分幼稚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明顯落後於時代的做法。進入21世紀,日本只有與中韓等亞洲國家友好合作,與亞洲融為一體,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他還表示,包括美國和東盟國家在內,世界各國與中國都有各種各樣的利益聯繫與合作,日本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封鎖中國,只會讓自己在國際社會更為孤立。
紐西蘭《聯合報》12日刊文指出,目前在亞太,不僅是日本,印度也在大力擴軍,今年有航母下水,菲律賓在大力擴軍,正在購買美國和法國的二手軍艦。一些新詞彙,如「環中國軍備競賽」、「東-東冷戰」,正悄然走紅。這些國家都在故意誇大中國的威脅,很多人迫切需要這個威脅,這與中國是否真的是一個威脅無關。
文章說,這也就是所謂的「好敵人」效應,一個國家在陷入自身危機的時候,往往需要靠「好敵人」來幫助自己度過危機,並激發起新的活力,上升到新的高度。而今日之日本,仍處在與美國進行經濟競爭遭到了「第二次戰敗」後的低落期,整個社會缺乏目標,缺乏動力。恰恰是中國的高速崛起,讓日本看到了新的「遊戲」機會。中國又一次成了日本的「好敵人」,中國的崛起,無論怎樣,都會被日本利用來當成了舊日本帝國復活的助產士。這就是今日中日關係的現實。
台灣《旺報》13日刊文指出,《時代》雜誌稍早刊出一篇題為《現今東亞緊張如一戰前歐洲》的文章,略謂今天東亞緊張情勢不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今日東亞情勢固然十分險峻,但仍有許多制衡因素穿梭其間,而不致像一戰前的歐洲發展到最後終於釀成人類一大悲劇。
東亞難起戰事是一端,而另一端是中國如何在當下環境下應對日本右翼的出格言行,對此《聯合早報》文章指出,現在,安倍政權正是利用中國威脅論來煽動民意,意在修改憲法第九條,進而強化日美同盟,積極充當美國控制亞洲的橋頭堡。如果中國不能在主權上保持克制,就會為日本選擇充當美國的軍事基地提供口實,中國這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將會付諸東流,亞洲也會再次退回到冷戰時期。重新回歸原點,尋求東亞和解,建立一個王道的亞洲秩序,是抵抗美國霸權主義插足亞洲的可行途。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