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民意支持率為何能左右日本首相去留?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8-07 08:24


民意支持率為何能左右日本首相去留?(葉柏毅報導)

日本自二○○六年安倍晉三首次執政,隔年倉皇下台之後,就落入了「一年一首相」的窘境;這樣的情況,要等到安倍二○一二年重新掌握政權,才暫時告一段落。這六年時間,可說是日本政治史的奇觀,日後一定會被納入案例研究中。但問題是,為什麼日本在這六年當中,會「一年一首相」地換個不停,換到連美國都覺得煩了,原因到底出在哪裡呢?


如果更進一步瞭解,可以發現,日本在這段時間當中,除了二○○九年八月三十號的眾議院換屆改選,自民黨慘敗,民主黨執政,算是真正用國會選舉,換掉首相之外,這之前與這之後,都是一年一首相的局面,自民黨三個,包括安倍晉三、福田康夫與麻生太郎,民主黨也是三個,有鳩山由紀夫、菅直人與野田佳彥。日本採行的是眾議院優先的內閣制,而在這六年當中,也根本沒有國會改選。因此,國會改選顯然並不是造成日本在這幾年「一年一首相」的原因。所以,應該還存在著其他更主要的因素,會造成日本在這六年當中,即使前三年是自民黨執政,後三年是民主黨執政,首相還是一年一任的換個不停。但若不是國會選舉,那又會是什麼原因呢?

或許我們還可以考慮到所謂「扭曲國會」,也就是參議院與眾議院多數黨不同的因素,但這也只能說是原因之一,卻不應該說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有一個更主要,日本人更為重視的因素,左右了首相的去留,這個因素就是日本的「民意支持率」。也就是說,是「民意支持率」,讓日本在這六年當中,「一年一首相」地換個不停。意思就是:如果民意不支持的話,那麼日本首相的位置,就坐得不牢靠,隨時有下台危機。證據是:我們可以看到,從安倍晉三在二○○七年九月下台之後,繼任的福田康夫、麻生太郎,支持率都開低走低,在內閣制國家當中,首相也是執政黨黨魁,如果執政黨黨魁當首相,民眾都不支持的話,那麼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很容易就會遭受挑戰;如果有聲勢比現任黨魁高的黨內政治人物出現,那麼黨魁很容易就被取代了;而執政黨的黨魁一旦換人,首相當然也就換人了。或許,在扭曲國會的影響之下,日本的首相,施政不易,不過這不也正是應了「危機往往會是轉機」這句話?這種情況正是考驗一個政治人物,是否真正有領導能力的最佳時機。就算在扭曲國會當中,一個有能力的領袖,也可以儘可能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理念,不是每個領導人都能夠無憂無慮做太平官的,美國歐巴馬在共和黨占多數的眾議院中,仍然可以讓他的醫療改革方案過關,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此,正如先前所言,扭曲國會可能是施政不順的因素之一,但如果把所有的罪過,全部推到扭曲國會頭上,未免是太輕易的答案。

再回頭看日本這六年的政局動盪,即使是麻生太郎擔任首相任內,自民黨在眾議院慘敗,基本上也算是一次民意的檢驗,只是形諸選票。因此,這裡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民意支持率,對左右政治人物上下台,力量極大,日本的政治人物等於是無時無刻在接受或隱或顯的選民監督,這種監督力量,可以實質地展現在選票上,或是一般性地展現在調查上,而日本的政治人物對此,都不能不低頭。但如果再問:為什麼日本的民意支持率如此重要,或許可以歸納為下列三個特性:第一、日本的民調具有公信力。日本因為民族性的影響,不可能有媒體敢於在調查上動手腳,因之,民調都有相當高程度的參考價值;正因如此,所以日本的頭面政治人物,都不敢輕視自己的民意支持率。如果本身的民意支持率極低,不但顯現自己的表現失敗,同時當然也缺乏繼續施政的正當性。第二、內閣制的設計。如前所述,日本的政治體制是眾議院優先的內閣制,任何人若想執政當首相,首先,他的政黨必須要能掌控眾議院的多數席次;繼而,自己也要能在政黨內部壓得住陣腳;如果要聯合執政,身段更要柔軟,如果難於協調,那就會像民主黨執政時的第一任首相鳩山由紀夫一樣,跟社民黨黨魁福島瑞穗鬧翻,結果不但社民黨離開聯合政府,日本人民也沒人再願意挺鳩山,鳩山哪怕再不食人間煙火,也不得不憚於民意而下台,這又再度證明了日本民意對檯面政治人物的牽制性。第三、日本政治傳統的「知恥」政治文化。日本人一向相當忌諱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這就是為什麼以往,如果一旦日本政商只要有醜聞傳出,當事人通常都會選擇自我了斷的緣故,原因很簡單,就是由於日本人難以忍受「人言可畏」。當然,隨著人心不古,日本政治人物「知恥」的態度,似乎有變淡的趨勢,不過日本社會對此還是有一定的堅持。例如民主黨執政時期的第二任首相菅直人,因為三一一大地震與福島核災救災不力,讓日本民怨空前沸騰;而更誇張的是,在那個時候國難當頭的時候,菅直人竟然不見人影,所有的新聞發佈會,幾乎全部由當時的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來擋,讓日本人戲稱,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日本首相換成枝野幸男了。而更令人沒想到的是,菅直人雖然嘴裡說要辭職,但卻一延再延,戀棧權位更讓日本人瞧不起,因此他下台之後,根本沒人想再理他。二○一二年年底的日本眾議院選舉,菅直人想當然耳落選,民主黨還得動用技術方式,才能以比例代表方式,再把菅直人送進眾議院,由此可知,日本民眾對政治人物,還是有輿論的牽制力的。

因此,總的來說,左右日本首相去留的最主要因素,應該是在於具有公信力,而且在道德力量上,能有約束力的民意支持率。政治人物即使可以抵擋低迷的民意支持率於一時,但是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社會氛圍下,不可能長久置社會觀感於不顧。當然,也有不知恥而在低迷支持率下不肯下台的領導人,但總是不能坐得長久;就算沒有任期的保護,也總要下台。因此,我們至少可以由日本的例子,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就是政治制度的設計,固然必須完善,不過也要有成熟的政治文化與公民社會力量的配合。否則的話,就算日本這樣的國家,也難保不再出現一個類似菅直人一樣,寧死也不願下台的首相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