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熔斷說明了什麼?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07 15:12
老話説「瑞雪兆豐年」,可是今年的東亞地區普遍是暖冬,應該説不是個好兆頭。新年剛過的第一個工作日,幾乎所有的東亞股市都呈現猛烈的跌勢,東京股市跌了500多點,據説開市如此大跌乃戰後少有。更有甚者,上海股市居然跌破臨界點,剛到下午股市熔斷停盤。之前傳來的統計顯示企業業績和市場預期都不佳。
日經中文網特約主筆柯隆分析,全球化時代的一大問題就是「有難同當」,誰也跑不了。亞洲股市的狂跌又影響到歐美股市的新一輪下挫。而歐美投資家的心裏本來就受到中東因素的影響,入市者甚微。有很多分析人士曾指出,中國的金融市場尚未完全開放,所以,中國股市有些什麼動靜對國際金融市場影響不大。
其實不然,中國股市重挫很容易讓投資家們聯想到中國的實體經濟表現不佳。有人將中國和美國定義為世界二強,即所謂G2,云云。我不敢説今天的中國已經能跟美國齊頭並進稱為G2,但中國有點風吹草動對世界帶來很大影響到是不爭的事實。金融危機有點象海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海嘯的危害正是在於一波接一波的巨浪的襲擊,最後把陸地上所有的建築和生態都摧毀得一乾二淨。
每一次金融危機實際上都是一次資産重組的重新洗牌。如果説股市的大起大落是零和博弈(Zero sum game),那麼誰是贏家呢?我相信不會是小戶,更不會是散戶。機構和基金好比是股市裏的巨鯊,而小戶和散戶也就是小魚小蝦。預言家編出所謂蛇吞象的故事,但在股市裏絕對沒有蛇吞象的事情發生。
畢竟來説股市不是賭場,股市也不應該是賭場,雖然其中有賭的成份。股市的收益應該建立在上市公司的業績改善上,而不是投資家之間的強取豪奪。所謂賭場是賭徒之間反覆洗牌,有贏有輸。而股市應該建立在上市公司的收益上,投資家通過對上市公司的治理(governance)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業績,最終回報股東(投資家)。
那麼,為什麼新年伊始中國的股市就出現斷熔?這個問題既複雜又簡單。簡單在於股市的信用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金融危機又稱信用危機。大多數投資家們抱著僥倖的投機心理,賺一把就跑,跑慢了就被套住了。2015年6月以後,股市狂跌,之後政府強行干預股市將股價穩定住,但股價的穩定並不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當時政府的措施是讓半數的上市公司停盤,禁止惡意拋售股票。但股市要健康地發展,首先就要保證買賣的自由。政府強行干預股市可以暫時穩定股價,但無法穩住投資家的人心。
其次,對目前的股市很不利多的是上市公司的業績欠佳。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仍在減速,對於企業來説,宏觀環境的惡化直接影響其業績,那麼,投資家憑什麼增持股票?政府將今天的經濟增長定義為「新常態」,但好像投資家們還不太適應這個「新常態」。對於企業來説,投資及其收益的週期多半在3-5年,而經濟在短短幾年內就大跌3個百分點,企業業績下挫之後,拿什麼來還銀行的貸款?更不要説給股東分紅。
再次,中國企業的外部環境日趨惡化。美國趕在年底完成的加息,但這並不等於説美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谷。相反美國加息正在加速中國的外匯外流和資本外逃。我們已經可以從國際收支統計和外匯儲備中看到資本外逃的蛛絲馬跡。2015年人民銀行加大取締地下銀行和地下錢莊,但這並不能阻止資本外逃。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錢流向能夠獲得高收益的市場。中國要改變資本流向必須加大改革力度,解決市場信心缺失的問題。當投資家相信企業披露的信息的真實性,當企業家相信政府的作為,市場自然會趨向穩定。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