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長時代系列之二(亞洲篇):亞洲放緩 全球降溫
鉅亨網新聞中心
烏節路(Orchard Road)是新加坡著名的購物街。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復甦未企穩 臨長期停滯
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發達國家經濟「結冰」,陷入衰退危機,急速增長的新興地區成為經濟復甦的救星。然而近一年以來,發達國復甦尚未完全企穩,亞洲等新興經濟體增長已減慢,全球經濟「熱」不起來。香港《文匯報》訪問居住在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港人,他們認為日本因提升消費稅,令國民「捱貴貨」,消費市道雪上加霜;新加坡的購物和飲食消費仍昂貴,年輕人難以置業。
香港《文匯報》報導,亞洲經濟體面臨信貸泡沫風險,去年亞洲家庭、企業和政府債務升至新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兩倍;銀行負債水平也超越1997金融風暴水平。企業債增長最明顯,當歐美企業紛紛「去槓桿化」之際,亞企卻爭相舉債。另一風險是出口下跌,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的出口在2010年後都錄得放緩,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美國需求減少所致。隨著中國大陸增長勢頭減弱,亞洲進入低增長期已成定局。
亞洲與歐美經濟緊密相關。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去年底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演講時,提及「長期增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他預測發達國家未來長期陷入增長緩慢、需求疲弱的困境,難以重返金融海嘯前的高增長狀態。
人口老化打擊消費 加薪緩慢
長期增長停滯牽涉不同因素,其中一個關鍵成因是人口,因為經濟體的潛在產出有賴工人數量和生產力,但近年美、英、德和日本等多國人口老化,勞動力不斷萎縮。人口亦牽連企業投資和民間儲蓄,工人數量減少,企業會降低投資器材、設備和土地,使生產力下降。人口老化亦代表愈來愈多人為退休而儲蓄,減少消費。
增長停滯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薪酬增長緩慢。在1991年至2012年間,美英每年實際薪酬平均增幅僅分別為1.5%及1%,追不上同期經濟增長,更遠不及此前幾十年的增長水平。其他國家情況更惡劣,德國在截至2012年的20年間,實際薪酬增長僅0.6%,意大利和日本更是幾近凍薪。即使在薪酬錄得增長的國家,也主要是高收入階層待遇提升,基層工人普遍未有加薪,部分甚至減薪。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全球金融市場部經濟及策略師何文俊接受專訪時表示,如今中國大陸要不斷出招撐經濟,日歐兩地需實施寬鬆政策,其他新興經濟體如俄羅斯、巴西等均各有難處,這些「金磚」國家難以像以往般,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焦點。歐美和日本受通縮危機困擾,香港10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仍按年升5.2%。何文俊指香港居住成本高企、失業率相對其他發達經濟體偏低等,都是本地通脹偏高的原因。
曾淵滄︰歐QE「得把口」
香港城市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曾淵滄指,與日本央行不同,歐洲央行要實施QE是「得把口」,因為歐元區牽涉太多國家利益,很難協調各成員國,「例如到底要買德國國債,抑或希臘國債?」他認為長遠而言,歐美通脹率會維持在低水平。(接下頁)
[NT:PAGE=$]
在全球通縮壓力漸增的大環境下,新加坡近期通脹速度稍放緩,但物價水平仍高。兩、三個月前隨丈夫移居當地的Letty表示,有時夫婦倆想吃好些,在香港可能200多港元便能吃到,但新加坡起碼要300-400港元,貴了幾乎一半。她舉例指,在餐廳叫一個連薯條的漢堡餐,再加一瓶啤酒,合共花30坡元(約176港元),單是啤酒已13坡元(約76港元),這價錢還未包7%消費稅。
Letty表示,新加坡的小販中心提供價格相宜的快餐,如3坡元(約17.6港元)能買到一碗麵,但分量相當少,她要吃兩碗才夠飽。
另一名港人Jessie在服飾店工作,約一年半前被調派到新加坡。她以下屬的情況為例,在新加坡租一間房,每月租金約500至800坡元(約3009至4814港元),佔他們收入2成左右;在交通費方面,每月開支約1,000坡元(約6,017港元),另外他們會撥出薪酬的1/3作儲蓄。
Jessie表示,在新加坡住宅區的茶餐廳吃一頓普通晚飯,大概5至6坡元(約30至36港元),在購物區用膳則較昂貴,平均花費8至10坡元(約48至60港元)。光顧好一些的餐廳,便最少要花費100至150坡元(約602至903港元)。
大排檔買奶茶 避光顧名店
被問到有什麼省錢妙法,Jessie稱她會到超市或新加坡職工總會平價合作社(NTUC)買食物,出外用餐時使用折扣券,或預先在網上訂位以享受優惠;有時想飲奶茶,便到大排檔一類的地點,而避免到著名商店Toast Box或亞坤等地方,因為大排檔的奶茶一杯只需1坡元(約6港元);後者則要2坡元(約12港元)。
泰國是香港人熱門旅遊地,以廉價消費、「抵玩」聞名。論住屋,與香港屢出「辣招」壓抑樓價相比,泰國樓市相對平穩。「泰國通」胡慧沖表示,在曼谷市中心買一個300平方呎、鄰近架空鐵路BTS的優質單位,價格僅約500萬泰銖(約118萬港元)。他指,由於泰國高質素的樓盤較難放租,業主一般都不會亂加租,而新盤供應也充裕,故樓價租金沒急升。
供應充裕 大幅加租少見
胡慧沖指出,泰國加租情況很少見,住屋供應非常充裕,甚至供過於求,每兩三個月便見到有發展商舉行大型樓盤展銷,故沒出現大幅加租、樓價飆升的情況。
胡慧沖目前租住的700平方呎複式單位,位處曼谷市中心、鄰近BTS,月租3.5萬泰銖(約8,242港元),已住了近4年。他表示,兩年前與業主談續租時,他向對方稱若加租便不續租,結果租金維持不變。他表示,若降低要求,租住一些交通較不方便、質素一般的單位,則3000至4000泰銖(約706至942港元)也能租到200平方呎的開放式單位。
至於日常消費方面,胡慧沖表示偶然會聽到遊客說「買東西較以前貴了」,但他在泰國長時間生活,不覺物價有顯著升跌,也不見政府有特別針對物價的措施。泰國人也有儲蓄習慣,但一些較低薪人士如保安,其工資每月1萬泰銖(約2355港元),每天約花200泰銖(約47港元)在日常開支,故儲到的錢不多。而在當地吃東西,只需花20至30泰銖(約4.7至7港元)便能在街邊檔或超市買到一個簡單的飯盒,如煎蛋飯。(接下頁)
[NT:PAGE=$]
木下博盟慨嘆小店愈來愈難經營。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日本第3季經濟出乎意料陷入衰退,令首相安倍晉三提高消費稅至8%的政策備受抨擊,而稅項對民生亦有明顯影響。有開酒吧的退休人士坦言,加稅令營商和食材成本上升,他不願加價,惟有在購買食材時,不斷格價減輕成本。他又慨嘆在經濟長期不景下,小本經營的店舖愈來愈難捱。
68歲的木下博盟曾任職公務員,退休後經營一間家庭式爵士吧,算是做點小生意。由於房屋是自建物業,因此省回一大筆租金,而且全屬獨資經營,也沒僱用其他員工,購買食材、烹調小食到調校特色飲料,都一手包辦,成本只是燈油火蠟和酒水食材。店內裝潢陳設簡約、座位不多,計算下來,每月營業額介乎15萬至20萬日元(約9658至1.3萬港元)。
東主批安倍令民生百上加斤
政府提高消費稅,食材成本也隨之而上升,木下不想加價,故每天到不同超市格價,找最低者入貨。木下指出,由於經濟不景,像他這樣的小店經營困難、無利可圖,因此愈來愈少。他極反對安倍用加稅來刺激通脹,因為國民收入沒增加、消費心態仍很保守,加稅反令國民生活百上加斤。
不少香港年輕人到日本留學,方子奇是其中之一。她前年赴日升學,利用周末、周日兩天假期在居所附近的麥當勞任職服務員,時薪800日元(約51.5港元),貼近日本最低工資水平,工作了一年多沒加薪。她會光顧「100店」購買廉價日用品,故仍可靠打工收入應付租金以外的日常生活開支。
方子奇前年自費到東京的日語學校深造一年,去年考進日本的國立大學。赴日本留學的學生若成績符合特定要求,可申請學費減免,國立大學會減半,私立大學一般減3成。方子奇成功申請,每年學費只需2萬多港元,加上日圓下跌,紓緩她的經濟壓力。
日匯跌紓負擔 光顧100円店
方子奇沒申請學校宿舍,而是租下一間約258平方呎的小房子居住,月租5萬日元(約3219港元),年半以來加過一次租,她以港元積蓄交租,日圓貶值足以抵銷加消費稅3%的幅度。方子奇平時經常光顧「100円店」,很多商品由中國製造,不足7港元,她會趁每月兩天的免稅日來掃貨。
- 美股多頭!現金流布局關鍵在?聽蕭碧燕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