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金融觀察:混合所有制改革破冰 勿讓功利色彩拖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07 17:05


編者按:無論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還是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都已表明“推進混合所有制”是本輪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從2013年底《決定》提出到2014年7月15日國資委首次推出6家央企改革的“四項試點”,大半年過去,國企改革的推進步伐才邁出了一點點。破冰如此艱難,處處都是難點和暗礁。混合所有制,究竟哪些問題需要厘清和解決?改革動力不足首當其沖。

國企需從改革找動力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國企改革,歷經三十年,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難點和重點。 作為國有制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途徑,混合所有制被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能夠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然而,雖然很多國企現在已經是混合所有制,國資占比也已較低,但政府干預仍無處不在,公司治理上不達標,行政化壟斷體制未真正打破,開了玻璃門,還有旋轉門,準入限制未真正放開。面對混合所有制改革,一些國企存在“不讓混、不愿混”的想法。

社科院學部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汪同三做客《金融街(行情,問診)會客廳》就指出 “混合所有制現在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很多國企不是主動的認識到它對國企的重要性,而是迫不得已,因為上面說了要我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我只好做些事情來應付一下。”

目前,中央企業和地方大型國企中,仍然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改革國企會使國企股份化和私有化,會損害國家對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最終控制權,從而動搖公有制這一基礎。在國企改革的歷史發展中,關於國資流失的話題一直較為沉重,不可否認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國企高管害怕戴上混合所有制國資流失的帽子。

既得利益集團是改革的最大阻力。目前,國企依然保留著與政府的固有組織紐帶,企業的主要生產要素仍有賴政府給予保障。這使得國企成為當今中國經濟中一類特殊的“政治關聯”企業。憑借這種政治性紐帶,國企享有著一般非國企難以企及的超經濟性競爭優勢。部分國企包括央企,自認為已經成為市場競爭主體,無須推進比較徹底的改革。

此外,目前國企經營者追求績效和盈利的動力主要源於短期化的年度績效激勵和任期績效激勵機制,針對企業高管人員的法治化問責體系和有效的職業經理人選任機制都未真正建立起來,國企經營層仍然缺乏追求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更缺乏將企業建成“百年老店”的敬業沖動。這些因素也同樣嚴重影響了國企改革深化和混合所有制推進的步伐。

而對於國企內部員工,改革與否如何與自身的利益相關度不高,又如何能夠激發其參與熱情?特別是在一些壟斷型國企,大央企,工作又穩定,工資福利又不低,甚至數倍高出體制外企業,普通員工也已成為了既得利益群體的一部分,自然對無法預知未來結果的外部改革不會有什么動力,或許內心還會擔心,甚至不希望有任何變動。

所以,如何解決國企內部的動力不足問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的首先要解決的環節。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要建混合所有制,必須國企先動起來,民營企業看到了就放心了,不然民營企業不敢去試。

圖一:8月以來,國企改革加速

8月以來,國企改革加速

?

民企擔憂: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

在另一方面,民企的擔憂擺在眼前。在博鰲亞洲論壇的“放松管制與民企機遇”討論會上,現場調查顯示,對於目前的政策和改革有近七成企業家持“不確定”和“觀望”態度。另外,超九成的民營企業家擔心,進入壟斷行業后沒有話語權,或開放行業利潤太低。民營企業家們也不認為其參與壟斷行業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一半多企業家選擇“暫不進入,等待制度明朗” ,這凸顯了他們在面對市場大蛋糕絕對誘惑時的矛盾心態。

民企的擔憂來自諸多方面,因為擔心國企在改革后可能“換湯不換藥”,掌握不了控股權,只能是小股東的民企,害怕進入壟斷行業之后其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即使控股,把企業搞好后,也隨時存在被政府部門找個理由趕出去的風險。民企過去在“國進民退”中常受到此種不公正對待遇,至今讓企業家們心有余悸。此外,我們不能不正視歷史,在中國民企的發展與成長過程中畢竟有過一個時期,一些民企同政府存在著“緊張”關係,他們在參與國企改制中,背上侵吞國有資產的罪名,最後鋃鐺入獄。有了這些教訓,民營企業家在參與國企改革時不得不格外謹慎,顧慮重重。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教授就曾指出,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了,但是在改革體系、規則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民營企業經營者的擔心也情有可原。“畢竟目前規則沒有確定,一旦發生糾紛,未來沒有辦法預期”。而且,這些國企、央企資產未來的盈利能力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再者,壟斷行業體量太大,民營資本即便能夠參與進來,所占股份也非常少,不會有多大的話語權。

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也表示,很多民營企業認為,混合所有制對他們來講不是目前急於的選擇,甚至還有一些敬而遠之的考慮,原因在於,不在於51還是49%股權的關係,就是國有企業在這混合所有制里占10%的股權,但如果有強大的政府,這10%的股權也可以否定那90%的股權,所以他們敬而遠之。

圖二:專家為民企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招

專家為民企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招

?

勿讓功利色彩拖累混合所有制改革

功利色彩突出是當前國企改革一道鴻溝。縱觀大半年來央企及各地國企的混合制改革出臺的各種方案,似乎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

7月15日國資委公布試點企業之前,兩桶油、國家電網等央企就已向市場拋出了各自的“混合”方案,相關分析認為,中石油近千億元的西氣東輸管道資產出讓對民資相對還有吸引力,但國家電網的改革思路就讓市場有些失望,開放領域盈利前景不明。如此方案並不能打破國家電網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些“避重就輕”,甚至是“甩包袱”。

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家張卓元就指出,“混合所有制,既要避免一股獨大,也要避免一些央企,只拿出不賺錢的業務,或者甩包袱來參加。”同為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家汪同三也提出同樣的看法,“國企怎么應付呢?就是在一個大的企業集團里面,重要的、好的、盈利比較大的部分要留住,那些不太重要的,盈利不是很大的、有困難的部分放開,可以進行混合。”恐怕,有這種想法和認識的央企和國企不在少數。這樣的改革思路,更多是為了應付,不可能吸引到真正的戰略投資者。就算有投資者,也不是為了搞實體,而是為了投機。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劉彬撰文指出,如果混合所有制目的僅僅在於改善國企公司治理,民間資本沒有控制權,混合所有制可能更多吸引財務投資者,而非實業資本進入。

此次國資委公布試點企業和方案之后,各地國企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上海、安徽、北京各地紛紛出臺改革方案,大有唯恐落后,必須爭先之勢,一時間讓人眼花繚亂。《中國證券報》報導稱,“近階段,在新一輪國企混合制改革潮中,各地又掀起了一場改革競賽,凡是出臺了國有企業改革方案的地區,無一不是將混合所有制當作靈丹妙藥,提出了多種不同形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要求國有企業都要拿出具體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於是,有條件的企業在改,沒有條件的企業也在改;改得下去的改,改不下去的冒著各種風險也要改。有些地方甚至“定時間、定任務、定工作量”,提出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有資本持股不設上下限”,進而提出將產權改革完成情況納入任期考核一票否決指標中等細則,混合所有制改革出現了“為混而混”的傾向。一時間,似乎哪個地方國企混合制改革動作小些、速度慢些,就顯得缺乏改革精神、思想保守了。”

顯然,這種為了混而混,又讓人看到了一種政績工程的苗頭。再看一些地方采取的辦法,依然是計劃經濟一套。如在研究企業改革方案時,董事長、總經理等仍由政府直接任命,而不按公司法要求選聘、推薦和聘任。如此,就算有了其他所有制資本進入,又怎么逃脫得了政府的有形之手呢?又怎么能夠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呢?(完)

圖三:混合所有制發展意義

混合所有制發展意義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