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期貨專題之外匯市場簡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0-30 15:12
外匯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的定義是:外匯是貨幣當局(央行、貨幣機構及財政部等)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簡單狹義而言就是指外國貨幣,其結算衍生出來的比率就叫匯率。
由於各國貨幣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因此各國貨幣之間可以進行對比,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在實行金本位的制度下,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的多少來確定它們之間的比價關係,即匯率關係;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但紙幣無法兌換成黃金,因此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的貨幣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按此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著外匯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匯率對於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進出口貿易以及資金流動有重要的影響。
按照國際貨幣制度演變的劃分,主要分為固定匯率以及浮動匯率。固定匯率由政府制定公布,並只能在一定幅度范圍內波動。浮動匯率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而自由漲跌,貨幣當局不進行干涉的匯率,浮動匯率按政府是否干預,分為自由浮動匯率和管理浮動匯率兩種。在現實生活中,政府對本國貨幣的匯率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完全采取自由浮動匯率的國家幾乎沒有。由於匯率對國家的國際收支和經濟的均衡有重大影響,各國政府大多通過調整利率、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以及控制資本移動等形式來控制匯率的走向。
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的主要目的是允許企業通過轉換不同的幣種來促進國際間的貿易和投資。貿易往來的頻繁及國際投資的增加,使各國之經濟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使得外匯市場是世界上流動性最好的金融市場。交易方包括大型銀行、中央銀行、機構投資者、貨幣投機者、公司、政府、其它金融機構和散戶投資者。在英國交易的金額占總數的36.7%,這使英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外匯交易中心。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別為美國(占17.9%)和日本(占6.2%)。外匯期貨和期權的交易量最近幾年持續增長,在2010年4月達到了每天1660億美元。外匯衍生品交易占據了4%的外匯場外交易份額。外匯期貨合同於1972年首先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允許國內交易所的外匯衍生品交易(例如貨幣期貨和期權)。這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允許資本帳戶的完全自由兌換。許多新興國家不斷增加對外匯衍生品的需求。例如韓國、南非和印度已經建立起了外匯期貨交易市場,盡管其對外匯資本帳號有一定的管制。
主要的外匯交易沒有統一或集中的清算中心,而且極少有跨境監管。因為其場外市場的性質,外匯市場由一些相互關聯的交易市場組成。這也意味著不存在一個單一的匯率,具體的匯率取決於其所交易的銀行、做市商和交易地點。不過實際上匯率通常是非常接近的,否則存在套利的可能。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外匯交易中心是倫敦,但紐約、東京、香港和新加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心。外匯交易除周末外24小時不間斷,當亞洲交易時段結束時,歐洲交易時段開始,然后接著是北美交易時段,接著又回到亞洲時段。
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
改革發展以來,我國實行統收統支的外匯管理體制,一切外匯收支都由國家指令性計劃安排,也就不存在外匯市場,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建立和發展外匯市場也就成了適應我國開放型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整個外匯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奠基性意義,后來經過改革開放的初步探索,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迅速擴大,但外匯市場矛盾仍很突出,同時由於社會總需求膨脹,國內物價上漲較大,出口換匯成本增加,限制過於嚴格的外匯調劑市場很難反映實際供求,這就造成了1985年調劑市場有行無市,非法高價買賣外匯的場外交易增加。針對這種情況,中國銀行在上海嘗試放寬對外匯調劑價格的限制,深圳率先成立外匯調劑中心,買賣雙方不再直接進行交易,而是通過外匯調劑中心進行,在調劑中心里同樣放寬了對調劑價格的限制,外匯調劑數量迅速增加,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總結兩市外匯交易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對外匯調劑辦法進行了調整,包括允許外商投資企業調劑外匯以及放寬外匯調劑價格等,經調整后,外匯調劑市場趨於活躍,成交量也大幅上升。
1988年至1993年我國外匯調劑市場得到迅速發展。1988年9月,上海率先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公開的外匯調劑市場,深圳、南京等地紛紛效仿。這是外匯調劑市場的重大發展。與原來的外匯調劑市場相比,外匯調劑公開市場實行會員制,采用公開競價成交的交易方式和資金的集中清算,較好地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的交易原則,運用了更多的市場機制,大大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完善了資訊傳導機制。到1993年,全國已有18個城市開辦了外匯調劑公開市場業務,外匯從內部調劑走向公開交易。從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歷程看,我國外匯調劑市場的形成、發展和完善,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與當時的外匯管理體制相適應的,然而它畢竟只是個調劑市場,是我國計劃分配外匯資源的一種補充形式,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外匯市場。真正意義上的外匯市場應該以外匯銀行為主體,包括客戶市場、銀行同業市場並且以銀行同業市場為核心內容的多層次多主體的開放式市場。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金融體制、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已顯得相對滯后,日益成為阻礙整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制約因素。為此,1993年底,國務院發出了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決定從1994年1月1日起對外匯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原有外匯調劑市場的基礎上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取消外匯留成,取消外匯收支指令性計劃,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可兌換,實現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根據這一決定,於1994年4月4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上海正式聯網運行,這標志著全國統一銀行間外匯市場從此誕生。這一市場的形成相對於外匯調劑市場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然而與規範成熟的外匯市場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匯率期貨發展
匯率和利率的大幅波動,使得持有者、貿易廠商、銀行、企業等均需要采用套期保值,將風險降至最低限度。所謂外匯套期保值是指在現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的同時,又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金額大致相當的期貨合約。在合約到期時,因匯率變動造成的現匯買本盈虧可由外匯期貨交易上的盈虧彌補。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市場分部,推出了七種外匯期貨合約,從而揭開了期權市場創新發展的序幕。從1976年以來,外匯期貨市場迅速發展,交易量激增了數十倍。1978年紐約商品交易所也增加了外匯期貨業務,1979年,紐約證券交易所設立一個新的交易所來專門從事外幣和金融期貨。1981年2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首次開設了歐洲美元期貨交易。隨后,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開設了外匯期貨交易市場,從此,外匯期貨市場便蓬勃發展。
目前,外匯期貨交易的主要品種有: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元、新西蘭元等。從世界范圍看,外匯期貨的主要市場在美國,其中又基本上集中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imm)和費城期貨交易所(pbot)。國際貨幣市場主要進行澳元、英鎊、加拿大元、歐元、日元和瑞士法郎的期貨合約交易;費城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歐元、英鎊、加拿大元、澳元、日元、瑞士法郎等。此外,外匯期貨的主要交易所還有: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simex)、東京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tiffe)、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matif)等,每個交易所基本都有本國貨幣與其他主要貨幣交易的期貨合約。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