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金海年: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和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0-27 10:47

金海年
金海年

和訊票訊息北京時間10月26日由華夏新供給學院研究院和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舉辦的【2049戰略圓桌】第5期——中國傳統文化與促進經濟發展在北京舉行,和訊股票作為合作媒體全程播報。

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特約研究員金海年發表題為《中國元素的文化創意走向世界》的演講,金海年表示:我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的文化就是一個和字,和而不同,我們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包括天人合一,平衡,中庸,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想用一種方法來解釋。

以下為演講全文:

金海年:我本科是學物理的,后來又搞經濟,我以前對文化也有一些興趣,有很多種方式,你可以用牛頓力學或者相對論的角度看待,也可以儒家文化,每一種方式都是很好的,我今天主要想從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一下文化和中國元素的課題。

無論我們談到長江黃河,還是剛才說的梅花與牡丹,還是我們中國的熊貓,或者泰山等等,因為地域的特征來講,一定會想到中國,當然,我們本身已經把一個純物質的東西或者純外在的東西,已經在它的內涵中孕育了中國的一些概念在里面。長江、黃河不是物理上的概念,會想到中國的文化,事實上這是中國元素的體現。

第二個層面,那是由中國人創造出來的一些習俗特征,這些特征也無所謂好,無所謂壞,只是跟別的國家風格不一樣,比如我們飲食,中國菜是最有名的,西方有西方的吃法,印度有印度的吃法。中國節日蘊含大量的文化故事和歷史內涵。

再上升一個層面就是文化的特征,可能不僅是物質或者生活生存的概念,追求的層面上是又高了一層,無論中國的漢字,還有中國獨有的書法,還有國畫、音樂、文學,包括我們的建筑,尤其中國的建筑是非常有名的,只要看到這樣一個符號都會想到中國,還有龍,想到中國想到這些,想到這些也會想到中國。

我認為更本質的一個層面,再上升一個層面或者說價值觀也好,哲學也好,或者宗教也好,雖然在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或者沒有一個完全形成的宗教,但是事實上來講,我們總是要解釋那三個著名的問題。解釋的方法不同,可以說是哲學的命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宗教層面的問題。

我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的文化就是一個和字,和而不同,我們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包括天人合一,平衡,中庸,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想用一種方法來解釋,我在研究這個的時候也是完全沿襲,自覺不自覺的沿襲中國的傳統,我從經濟學的角度既可以解釋文化,也可以解釋經濟,甚至我還想解釋物理,解釋自然科學的東西。

我們人都有這樣的本能,包括愛因斯坦,他當時也是想用一個統一場論來融合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他沒來得及做到,但都有這樣一個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從這幾個層面能夠體現出中國文化或者中華文明國家的元素。

我們分析一個事情,它一定會有一個發展過程,所以,我仍然用經濟學的方法看有一個歷史路徑,經濟學有一個路徑依賴,我們原來一直是這樣做。所以,我們很難立刻完全空白的改變它,不可能拋掉這個歷史的淵源,無論剛才姚司長已經提到我們這個淵源是怎么來的?是因為我們大禹治水得來的還是因為種種方面,我大概想了一下,可能除了大水的因素以外,跟我們地域是密切相關的,人類初期很容易受到地域的影響,無論是大水還是我們地形的結構,希臘就是在海邊,就是很多島嶼相近,人類進化初期的特點一定跟我們一直在大的平原上,我們幅員遼闊進化是完全不同的。正因為我們有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平原,我們包含了農業的特點,1988,1989年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紀錄片叫《河殤》,我沒覺得農業文明對這個有這么大的影響,初期確實有很大的影響,現在為什么我們能突破塔島的效應?是因為我們科技發達了,今天可以在北京,明天再紐約,以前是不可能的,進京趕考都要帶上幾個月的干糧才能實現這種交流,黨史想做國際的交流,突破中國這么大一個塔島當時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們有了這樣一個可能。中國是唯一的延續至今的人類文明,我們不可能完全拋掉歷史像美國一樣,200年我重新再一個新大陸重新開始一個新的文明,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都是存在這個環境。我們只能在這樣一個歷史的進程中看待這個事情。

我記得有一個很著名的研究,公元前5世紀到6世紀,黨史我們交流非常少的,在希臘,在中國,在印度,同時涌現出大量的思想家、哲學家,都是再一個時間涌現的,而且他們互相不認識,他們甚至也沒有學術上的交流,但是大家都在做一些思考,我們真正大的思想都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萌芽,開始誕生出來的。

我們會看到黨是的古代希臘,古代中國,古代印度,他們是有不同的特點的,現在的人給他們一些符號,當時的希臘主要思考人和自然的關係,中國思考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古代的印度思考人和神之間的關係,其實不是這么簡單,確實它有一定的側重點,決定了文明發展后期的一個特點的一些不同。

[NT:PAGE=$] 整個過程我們會看到為什么很多的文明,很多非常燦爛的文明,像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非常非常厲害,后面為什么不見了呢?為什么只有中國能夠延續下來?后來我發現可能這些文化文明,你不好說它的興衰跟它的先進與否會有直接的關係,古代的埃及,剛才一定是最先進的,沒有延續下來。中國當時在漢唐時我們也是最強大的,后面也會帶來衰落。我們自己的一個探索,我也參考阿爾森的國家興衰探源,我做制度經濟學研究的比較多,除了制度因素以外,我認為還是從中國自身我們其實已經找到了這樣一個原因,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存在一個國家和文明興衰的悖論,太強大了也會衰亡,太弱小了也會衰亡,因為太強大了就會吞並別的人,沒有一個可以跟你對等的競爭的力量使你時刻保持警惕,自己時刻保持一個前進的動力。中國漢唐時我們太強大了,周邊都是我們的附屬,無論日本,越南那時候還沒有,朝鮮都是我們的附屬,沒有可以在真正的層面跟我們競爭的,北方的匈奴都是一些小打小鬧,他們打進來而已,他們還是會被同化的。所以,文明方面沒有人可以跟我們競爭。我非常統一姚司長的塔島效應,因為我們非常強大,所以,實際上我們是非常孤立的。當時羅馬也很厲害,但是跟我們離的太遠,沒辦法形成實質上的競爭關係,太弱小頁八行,也會被別人吞並,現在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因為現在的科技已經允許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競爭環境,而且歐美文明、中國文明,甚至將來有伊斯蘭文明和一度再次崛起,甚至非洲文明都可能出現,他們之間就有一個互相對話,互相良性競爭,和而不同的環境,這可能是推動文明興衰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像恐龍的滅絕一樣,恐龍也是很強大的,最後滅絕了,除了有人說小行星造成的,還有一個就是他沒有一個競爭者,他對整個生態鏈也沒有像競爭的環境一樣能夠有人淘汰它,這也是它滅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

從人類的文明來講我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個叫人類文明的情商和人類文明的智商,軟實力和硬實力是很相近的,文化和制度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情商,他可以決定你自己是不是可以很好的進化,前進進步。經濟和科技,還有軍事實際上都是這些文化制度的一個體現,它是一個外在的,會受到文化和制度發展的一個決定。所以,我們看到我原來在研究制度經濟學的時候,我把文化也納入到制度的一個層面,我把制度分成三個層面,一個是軟性的制度,包括文化和價值觀,他沒有一個確定的供給者提供這個產品,是整個民族慢慢形成的,第個二個是強制的機構,由國家指定立法,有一個明確的制定機構,第三是市場方面,行為雙方互相博弈或者談判對協商形成的,這三個方面的制度對經濟也好,對人類文明也好,都是有不同的影響,影響你的欲望或者影響你的動機,你覺得好壞,這也是很重要的,科技知識影響你的能力,本來做不到,現在做到了,但是冰沒有改變的欲望,文化是改變這個東西的,我究竟掙錢為目標,糗事修身養性還是對社會做貢獻是由文化決定的,制度是影響成本,開公司容易不容易,最終還是要回答一個問題,無論文化也好,哲學也好,人類做這個的目的是什么,一個是讓自己活的更好,一定要進步,原來沒有空調,現在有空調,原來靠走路,現在有了飛機汽車,一定要有科技上的進步支撐前進。第二個,大家不但要活的好,要公平正義,不能只有一個人,只有皇帝活的好,不患寡,患不均就是這個,我們現在的老百姓已經比原來的皇帝活的更好了,但是我們仍然不滿足或者覺得不公平。如果你只是為了公平忽視了人類的進步,我們全部都退到原始社會,那時候很公平,我們都去打列找食物,那是很公平,但對我們來講,人就是去了作為人的意義,我們只是一個動物而已。人一定要進步,我們既要活的更好,也要活的公平,無論研究經濟也好,研究文明也好,無論社會主義之分還是宗教之分,如果不能同時在這兩個方面對人類有所貢獻的話,可能都是有局限性的。

中國元素和文化創意的一個未來,怎么走向世界,我們提出一個chinalization的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是原來東方引領西方,替代東方,也不是西方替代東方,因為中國經濟強盛了,所以我們重新回歸我們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有他不成功的地方,或者至少在儒家文化沒有誕生出近代文明,近代文明也沒有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這個通過中國和的概念可以互相融合來解釋,我們既需要東方的思維,也需要西方的思維,我們既需要具想的思維,直接解決問題,也需要抽象的思維,我們可能在一個大局的角度,剛才姚司說的,人類就是在中國文明和其他文明,多種文明和而不同的精華,整個精華我認為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實際就是競爭,一定要有競爭才有進化,才有前進的一個動力,有個題的競爭,有企業的競爭,更多層面就是國家競爭,國家競爭主要就是文化和制度的競爭。

是不是只有美國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現在看來不是這樣,中國可以創造一個跟美國不一樣的制度,這兩種制度都可以吧我們人類帶相信的未來,而且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他有他的特點在里面,他是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文明,往下發展一定不能脫離開歷史,一定要有一個縱向的繼承,更重要的我繼承歷史為了走向未來,而不是儒家說了三綱五常我就要追尋這個特點,他做的不合適的我可以改掉,究竟什么是還是,什么是不合適?一定要研究人類發展的規律,符合這個規律就是合適的,不符合的就是需要改變的。還有橫向的融合,一定是中國和世界相互融合的過程,既不是讓世界重新接受一個新的中國,也不是中國全盤接受西方的思想,一定也是一個橫向融合的過程。中國的創歷史非常多的,最根本的就是中國人特別聰明,人特別多,剛才說了具有一個非常大的規模效應。所以,我們很期待中國元素走向世界的過程會催生新的四大文明,甚至更多原創的東西,不僅我們看到互聯網,蘋果等等是由美國人發明出來的,而是希望能夠由中國人發明出來這寫未來。謝謝大家。

文章標籤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