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不出中南海困局:指令與地方現實水土不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16 08:20
中南海
編者按: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指出,總體而言,改革措施與惠民政策不出中南海,地方部門推諉扯皮,利益集團阻撓改革,這是絕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現象。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不少情況下,中央的改革措施落不了地,也因為中央政令與地方現實水土不服,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簡而言之,在批評“政令不出中南海”時,也要考慮到政令是不是“好政令”和“清楚的政令”。除了派督查組檢查外,如何建立改革的動力機制,也是值得中央政府思考的問題。
中國國務院的政令下到部委和地方政府,遭遇“中梗阻”,淪為“空炮”。為此,國務院上周五宣布將派出八個督察組,針對國務院部署的19項政策措施開展全面督察。
八個督察組將兵分兩路,進駐地方和中央部委各四個,督查期從6月25日至7月5日,同時還要邀請獨立專業的第三方進行評估,國務院也將通過中國政府網等,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群眾意見。
國務院這次開出了“明賬”,凸顯中央施政首重改革與民生,力爭以改革和民生工程來推動經濟增長。19個重點督查領域中,排在首三位的是簡政放權、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其他督查重點還包括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養老和健康服務業,資訊消費,金融小微企業和“三農”等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
其實,自5月底以來,國務院下轄的中國政府網,就不斷放出訊息,透露總理李克強對國務院政策淪為“空頭檔案”的強烈不滿,李克強還罕見地重話斥責官員“尸位素餐”,“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5月30日這天,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展開全面督查,6月6日發出通知,本周一(9日)開始動員。
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央督察組未到,有的省份已急急忙忙提前自查自糾。過程中,某地發改委坦承,他們涉及的主要政策——棚戶區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沒有什么進步”。
事實上,“政令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個說法在中國由來已久,算不上新聞。但李克強重話怒斥官員卻包含了新資訊:一是間接承認了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一年來不太成功,改革陷入僵局;二是表明李克強本人拒絕“為官不為”,決心戰勝“政令不出中南海”。
不過,如前所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現象在中國確實由來已久,封建王朝時代人們所說的“天高皇帝遠”,正是“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前身。
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中國學者也做過深入分析,最主要是中國規模龐大(學者吳稼祥形容中國是“超大規模國家”),中央與地方、官民資訊不對稱,以及復雜利益格局作梗。因為國家規模龐大,資訊不暢,再有利益集團從中阻撓,中央政令傳達到地方難免力度層層遞減,權威逐層損耗。為了抵消這種權力的耗損,古代的王朝不得不尋求最大可能的集權,利用中央權威來確保政令下達。在遇到狀況時,則直接派遣欽差、錦衣衛等特使,代表中央到地方實地糾察地方官的行為與腐敗情況。
這個模式在歷史上發揮了正面作用,在古代,中央政府強大的時候,往往也是中國國力昌盛,行政高效的時期,其缺點是可持續性不足,這點可以從歷代王朝興替怪圈中得到證明。
現在看來,通過中央集權、“明君式”的領導或領導集體來維持國家向心力與社會經濟穩定的方式,中國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在這一代領導人上臺后,這個模式還得到強化。為了啟動全面深化改革,領導人這一兩年間啟動了再集權,強化對軍隊、人事、紀檢的掌控。
總體而言,改革措施與惠民政策不出中南海,地方部門推諉扯皮,利益集團阻撓改革,這是絕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現象。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不少情況下,中央的改革措施落不了地,也因為中央政令與地方現實水土不服,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簡而言之,在批評“政令不出中南海”時,也要考慮到政令是不是“好政令”和“清楚的政令”。除了派督查組檢查外,如何建立改革的動力機制,也是值得中央政府思考的問題。
觀察者早已指出,在負面清單與反腐壓力下,一些地方官員出現“做多錯多,不如不做”的心態,這實際上是在拖改革的后腿。本屆政府提倡簡政放權,除了對民間放權,對地方部門也需要適當放權,提供相對寬鬆的政策創新環境。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地方政府“亂作為”或胡作非為,最佳方法是用公開透明的法律規定和法治手段,來約束官員的決策和行為。
在評論“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時候,一個習慣思維是將中央與地方視為對立的兩面。事實上,人們不應該把地方政府妖魔化,中國30多年的改革經驗顯示,地方創新一直是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權威與地方積極性,兩者缺一不可。這兩者的結合,才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