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常態基礎不牢 兩大障礙制約經濟轉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12 11:13
和訊網訊息 9月11日,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前行長楊凱生在2014網易達沃斯之夜表示,產能過剩和信貸過度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新常態的基礎就不會牢靠,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就難以實現。
楊凱生認為,新常態一是“新”,就是說與原來的發展模式相比,要更突出強調遵循經濟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和遵循社會規律;二是“常”,就是說與前些年的狀況相比,更要注重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使經濟發展的態勢更正常,進而使健康較快發展的趨勢可以延續更長的時間。
“壓縮過剩產能的問題已經提出多年了,各地各部門在這方面確實也下了很大功夫,但近幾年來這個問題卻越發嚴重了,產能過剩的范圍已從過去常說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造船等行業擴展到許多新興產業了,目前幾乎找不到幾個不過剩的行業了。”
2013年末,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我國工業企業產能綜合利用率基本低於80%,今年一季度進一步降為78.3%。有的行業甚至低於70%,這已經屬於絕對過剩了,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如果不下決心淘汰一批產能,即使整個經濟周期進入上升階段,它們也很難有復甦的機會。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過剩行業投資減少不明顯,生產仍在增加,例如今年雖然整體經濟呈現一定的下滑趨勢,但今年1-7月粗鋼產量同比增加2.67%,水泥產量同比增加3.69%,平板玻璃產量同比增加6.23%,電解鋁產量同比增加7.46%。這並不是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有所提高,有關企業的經營環境有所好轉的反映,相反只是進一步加大了庫存壓力,直接影響了工業品的出廠價格,拖累了企業效益。鋼鐵行業虧損面在23%以上,玻璃行業虧損面超過25%,電解鋁行業約有80%的企業陷入虧損。”
楊凱生認為,在目前情況下,為了壓縮過剩產能,既要加大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也要抓好頂層設計和頂層推動。“一個省為了壓縮過剩產能,將減少多少財政收入,需不需增加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需要增加多少轉移支付;一個地區為了壓縮過剩產能,將有多少企業員工可能下崗失業,如何安頓這批人員,需要拿出多少錢來;一批企業關門停產,其資產如何處置,有關股東的損失如何‘埋單’等等。”
到今年6月底,我國的總債務與gdp之比已經達到251%,而在2008年只有147%,僅去年就上升了20個百分點。更重要的問題是,與世界上總債務水平也比較高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的總債務結構不盡合理。
今年7月,有不少人認為銀行出現了“惜貸”現象,但實際上今年1-7月,我國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仍然達到6.13萬億元,遠高於2012年、2013年同期的5.4萬億和5.78萬億元。今年1-7月,全社會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與新增存款之比(貸存比)達到85%,工、農、中、建四大銀行今年以來的新增貸存比更是達到了146%。
從歷史數據看,1990-1999年,我國共新增貸款7.94萬億,2000-2008年間,我國新增信貸22.76萬億元,而2009-2013年的五年間,我國新增信貸為42.1萬億元,年均新增貸款猛增到8.42萬億。
“其中固然有國民經濟總量擴大的因素,也有金融深化的原因,但必須承認,我國經濟增長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是過度的,企業從銀行的融資是過度的。”
楊凱生認為,如果股東對某個企業前景並不看好,或是雖想增加資本金但感到力不從心,那就應該設法退出市場,或者只是進行“簡單再生產”,不去追求“擴大再生產”,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應該一味地去要求銀行不斷對其壘加貸款。否則不僅無助於調整經濟結構,而且也會造成金融風險的不斷積聚,最終導致經濟運行的系統性麻煩。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