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評論員:內地人買不起房因為懶 普通港人就能成功置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29 08:38
房價高漲讓人們咋舌
編者按:香港資深財經評論員梁海明撰文指出,,普通港人是如何在超高的房價之下成功置業的了。所謂“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怪社會”,買不起房的讀者,該是時候放棄抱怨,反正怎樣抱怨也沒有用,不如好好思考下該如何改變自己,借鑒他人成功經驗,以增加自己的財富,達到成功買房的目標。相信香港平民能做到的事,讀者們都能做到。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學術界和理論界參考。
不少讀者抱怨房價太高了,因此才買不起房。按我說,有這種抱怨的讀者,不能怪社會,只能怪自己懶,怪自己不懂投資、不懂消費,所以才買不起房。
實際上,全國各地的房價與香港房價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了。香港的房價到底有多高呢?在這里可以告訴讀者,在全球房價最貴地區排名中,香港位居第一,其最高房價可達到每平方米12萬美元(約74萬元人民幣每平米),面積很小的房子,動輒就要數百上千萬港元。
在這么高的房價之下,香港平民買房難不難?不是很難!
事實上,香港有超過70%的40歲以下的普通民眾,已經買房了。有讀者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香港人收入高,所以買得起房,我們讀者收入低,所以買不起。如果讀者真的這樣想的話,那就錯了。
實際上,香港普通民眾收入並不高,高收入者,也就是月收入在4萬港元以上的,僅僅占了全香港總勞動人口的占17%,月入1.2萬港元至4萬港元的港人則占60%,超過20%的港人月收入在1.2萬港元以下。
還有一個數據說出來更讓讀者吃驚。那就是由於香港生活成本高,大部分港人每月基本開銷,平均占了月收入超過70%。例如每月賺4萬港元,花掉70%,就只剩下1.2萬港元。
那么,港人是如何利用這剩下的30%的收入去買房,而且買的還是全球房價最高的房子呢?在這里我可以告訴讀者,港人當中至少有4個成功買房經驗,值得讀者們借鑒。
經驗一,晚婚晚育。為了積蓄足夠的買房首付款項,眾多港人35歲以后才結婚,45歲左右才生孩子,以減少各項開支。數據會說話,從2001年至2010年之間,香港出現了非常多的高齡父親,他們普遍是在45歲之后,甚至是最晚在54歲才首當父親。
經驗二,努力兼職和進修。香港眾多打工仔號稱“7-11”,早上7點開始工作,晚上11點才下班回家,每天工作16小時。為什么工作時間這么長?那是香港有接近30%的打工仔在全職工作以外還有兼職工作,這些兼職工作,平均每月能增加約4000元收入。即使打工仔沒有兼職,也是瘋狂進修學位,讀碩或者讀mba,以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獲得更高的薪酬。港人這種勤奮的精神,正是體現了古人所說的:“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經驗三,學習投資。港人普遍持有“錢放銀行不生錢,錢拿去投資才生錢”的態度,加上香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各種理財、投資產品眾多,只要具備豐富投資知識、看準時機和把握機會,總能找到獲利的辦法。因此,很多港人在下班之后,不是去吃喝玩樂,而是潛心研究投資知識,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經驗四,摳門。我這里所說的摳門是中性詞,甚至還是褒義詞,在香港,摳門幾乎與精明消費劃上等號。為什么我要這樣說,到過香港的讀者都知道,香港的商場經常有打折活動,眾多港人平時不購物,等商場打折才去搶購,以節省日常開支。
此外,香港大多數銀行的信用卡都有積分或現金回贈等優惠,不少港人平時不用現金消費,只用信用卡消費,這樣下來,每個月的現金回贈少則一千幾百元,多則數千上萬元,長期下來,就能積少成多。
看到這,相信讀者已經明白,普通港人是如何在超高的房價之下成功置業的了。所謂“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怪社會”,買不起房的讀者,該是時候放棄抱怨,反正怎樣抱怨也沒有用,不如好好思考下該如何改變自己,借鑒他人成功經驗,以增加自己的財富,達到成功買房的目標。相信香港平民能做到的事,讀者們都能做到。(梁海明香港資深財經評論員)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