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Hifiman的故事:一個國音頻廠商的憂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5-15 08:27


新浪科技 張楠

一則蘋果計劃32億美元收購音頻設備廠商Beats的消息,讓音頻設備——這個極少被人們重視又時刻離不開的品重新引發了關注。


國數碼品牌通常都被自然的貼上低端、低質的標籤。然而難等可貴的是,國音頻設備廠商不但是在中國,甚至全球中高端音頻設備上都佔據重要地位,誕生了惠威、Hifiman、達音科、FiiO、七彩虹、iBasso等在美國市場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是什麼土壤讓國音頻設備廠商有了生存的空間,是什麼力量讓他們不斷向高端奮進?帶對國高端音頻廠商的好奇和疑問,新浪科技專訪了國內高端音頻品製造商Hifiman創始人邊仿,從他6年的創立經歷中,講述國音頻廠商的現實和憂傷。

Walkman的啟蒙

一提到隨身聽,邊仿的興趣立刻就被調動起來。“我是從90年代開始玩個人音頻品的,從高中玩到大學,當時愛聽音樂,有幾千張磁帶和CD盤。后來研究生在天津的南開大學讀,天津塘沽有個洋貨市場,賣水貨和二手隨身聽,我就特彆著迷,几乎每個周末都要去,聽各種設備。”

當時,最知名的隨身音頻品就是以的索尼Walkman為代表的隨身聽和耳塞,那几乎是那一代人對音頻設備共同的記憶。從1979年時任索尼董事長的盛田昭夫創造了Walkman的概念,並向全球推廣以來,70年代-90年代隨身聽的發展史几乎就等於隨身音頻設備的發展史。

“那時的夢想就是有一個NB的耳塞,后來終於淘到了一個好耳塞,又想買NB的CD機和磁帶隨身聽去搭配耳塞,一來二去生活費很快就花光了。手裏有一大堆隨身聽、耳機。”邊仿,為了補充生活費,只能去論壇上賣二手,有時候看到喜歡的又買,連買帶賣,對音頻設備搞的非常精通了。到了研究生快畢業的時候基本做到對日系二十多年來的隨身聽和耳機了如指掌,看到任何一個播放器,就立刻能出它的型號、生年代、音質如何。

研究生畢業后,邊仿到美國攻讀博士。他意識到理科專業在美國找到理想的工作並不容易。帶對未來的危機感,在讀書期間,邊仿用業餘時間開始代理國品,把當時國內做的不錯的幾個品牌聲美、VSONIC、宇音拿到國外銷售。

“到2007年,我覺得是時候做一個音質好的音樂播放器了,畢竟iPod的聲音太差。而當時以hifi音質為賣點的便攜播放器是不存在的。這台播放器就是帶動了后來高保真音樂播放器行業的HM-801。我在播放器和耳機上的各種資源也在推我往前。Hifiman品牌就是這麼來的。我2010年底博士答辯,答辯結束后第二天回國,組建團隊、擴大工廠,一點一點從什麼都沒有,到作坊,到小工廠,到現在。”邊仿。

什麼是音質好?

要想做音頻品,必須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是音質好?怎麼才能算音質好?

在邊仿看來,“音質好”是主觀聽感真實,“像真的”。比如你在聽小提琴音樂,要與真實的小提琴現場演奏比較像才行。有人一拿到耳機就去比頻響、信噪比等指標,這是錯誤的。

實際上,這也就是Hi-fi的理念。Hi-Fi是英語High-Fidelity的縮寫,直譯為“高保真”,其定義是:與原來的聲音高度相似的重放聲音。

“但是問題來了,中國大多數人從沒有在高水平的場合聽過真實的小提琴演奏,你怎麼能知道什麼是真實的聲音呢?你怎麼判斷什麼是好聲音呢?你沒有聽過真聲,用什麼做參照呢?”邊仿。

缺乏一個成熟、有聽音經驗的人群,這就是整個中國音頻市場尷尬的現實。

他舉例,頻響是耳機的一個重要指標,人耳能聽到的範圍大約是20Hz-20kHz,如果用掃頻信號掃描耳機的頻響,曲線在經過人耳等響曲線矯正以后做到基本平直,這才明這個耳機聲音是真實的。但是有的器材廠商為了討好用戶,在人耳敏感的頻段做了誇張處理,比如為了強調低音,對低頻段做了誇張。

“但恰恰是這種不真實的聲音,卻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往往是被入門者誤認為這種聲音才是好的。”在邊仿看來,音頻業有兩大誤區,有的人認為低頻多,就是好;有的人認為高頻多,聲音響亮、細節多就是好。

“其實這無論是誇張任何一個頻段都是不正確的,不是好的聲音。真正的優質聲音必須做到高保真,原原本本的還原真實的聲音,但是目前隨身音頻市場中,由於大部分用戶年齡偏小,缺乏聽音經驗,實際上很難做到。”邊仿。[NT:PAGE=$]

“水已經渾了”

信噪比,也是一個音頻設備的常用指標,信噪比越大,明混在信號裏的噪聲越小,聲音回放的音質量越高,否則相反。

一般情況下,信噪比超過100dB耳朵就聽不出有噪音了,但是耳朵聽不出有噪音不代表沒有噪音。如果有人耳聽不到的20k以上數字雜波混入,會導致音色改變,聲音變得乾冷,主觀聽感變差,但是信噪比指標卻反映不出來。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大多數用戶是從中低端數碼品起步的,這些數碼品,比如手機,由於沒有做完善的模擬濾波設計,大多存在混入高頻數字噪聲的問題,聲音冷硬,而很多用戶已經習慣了這種冷硬的“數碼聲”,他們認為這就是對的。”邊仿。

“隨用戶生活品質的提升,中高端音頻市場發展非常快,每家企業的銷售額都在提升,新品牌層出不窮,這是個好事也是個壞事。這個行業的水實際上已經渾了。”邊仿無奈的,由於用戶缺乏現場的聽感,最終的結果是好、壞兩種聽感的東西,被成是不同的特點。

“你費了很多努力做出高保真的聲音,同時也必然會犧牲一些東西。例如為了把音質做好,使用高電壓多電源設計,為了把濾波做好,加了很多音響級的運算放大晶片構建完善的模擬濾波,必然會導致功耗上升,工作溫度升高,體積增大,電池續航下降。”

“很多廠商,往往名氣很大的進口牌子,當然國品牌也有,做以音質為賣點的音頻品,音質沒有做好,但是品外觀做得好,廣告打得響,反正音質好不好也沒有個標準,照樣也可以賣得好。”邊仿,這個現象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音頻市場發展的最大阻礙。這實際上跟當年索尼Walkman沒落的道路如出一轍。

Walkman之死:聲音劣化的循環

在Walkman誕生早期,日系隨身品尺寸普遍偏大,不管是CD機還是隨身聽都可以用“板磚”形容。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用了台式音響才會用到元器件,供電電壓很高,品續航不長,但是音質很不錯。

邊仿回憶,當時曾經把八十年代中期的高檔索尼discman和台式CD機做對比,音質已經達到了入門台式級品的水平。

到了90年代,索尼Walkman採用了超薄的設計,體積迅速下降,跟磁帶盒一樣大小,還加入了重低音、防震等比較“炫”的功能,續航時間也大大提升,一次可以用幾十個小時。

但是音質這個東西是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的,追求體積小,續航時間長,能提高音質的器件由於費電和體積大,能省則省,能不用就不用,最后聲音越來越乾癟。邊仿認為,如果日系品牌90年代不走這條路,不會被蘋果MP3那麼快的取代。

“遺憾的是,進入MP3時代,這種音質劣化的過程又再一次被重覆。早期mp3播放器,比如iPod一代、二代,用料質量高,雖然體積較大,保證了音質的高水平,但是到了之后的品就越做越小,音質也越來越差。iPod用7年左右的時光,重走了索尼20年走過的聲音劣化之路。”他遺憾地。

直到2008年,以Hifiman HM-801和漢聲等為代表的Hifi播放器出現,高端隨身市場的潮流才得到一定的逆轉,市場上有重新出現了以音質為賣點的音樂播放器。

“但是Hifi音頻的用戶多為低齡、缺乏聽音經驗的年輕用戶,這些用戶有多少到現場聽過古典音樂會或者不插電音樂會?有多少真正聽過高水平的現場演奏?不到1%。所以讓我很痛心的是以音質為賣點的品,正在第三次重覆聲音劣化的循環。”邊仿。

一個國小廠的煩惱

談到蘋果最近有意收購的Beats,邊仿認為,Beats這類廠商就是屬於典型的寵溺用戶,為了滿足用戶對高辨識類的聲音錯誤偏好,刻意的加強了低頻,讓聲音聽起來更刺激。

“事實上,越是高端的品聲音就越是均衡,越應該接近於原聲,而Beats不但沒有追求高保真聲音,卻正在做相反的事。”邊仿。

在很多場合,邊仿都試圖服年輕的用戶接受他高保真聲音的理念,但是做為一個國小品牌,在與國際大廠的競爭中經常遭遇白眼和攻擊。有的用戶甚至公開質疑,Hifiman只是一個國的山寨品牌,你憑什麼教導我,人家國外大牌的聲音都是這樣的。

“其實,我們這類國品牌一直都處於弱勢地位,包括宇音、聲美、VSONIC在內的耳塞品牌實際上做的非常不錯,有的耳塞聲音比國外期間品牌更接近於原聲,但是只敢賣300元以內。”

“你品好,在國內沒人信你。”邊仿舉例,宇音2005年推出的PK1耳機,在當時的情況下可以是在平頭耳塞類別獨步天下,結果國內很難得到認可,從2005年到2010年之間大部分銷量都是在國外,國內的銷量還達不到國外的一個區。

邊仿心酸的:“我們也有一款耳塞賣到2000元以上,但是效率很低,顧客很難接受一個國品牌居然敢賣這麼高價。

“事實上,Hifiman品牌創立之初的幾年,都是只做美國市場,沒有做中國市場。國內大部分知名音頻品牌也都是走了這條路,在國外打出品牌,然后再殺回中國,如果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品牌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他。

“國中高端音頻廠商在Hifi人群中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都是靠音質硬碰硬拼過來的。我們這種小品牌沒有那麼多錢,去和索尼、森海塞爾拼廣告、拼營銷,只能默默做自己認準的事。遺憾的是,大多數國人認為國只配做低價品,只有性價比,沒有尊嚴,這就是國市場尷尬而無奈的現實。”邊仿最后。

文章標籤


Empty